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306)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我也觉得你们镇上的辣炒海货味型更好,想订一款加辣的。我还想问一问,你们能出个泡椒味型的罐头吗?”

一见于知乐,采购员们围住她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大家先冷静一下。”于知乐朗声控制场面,“我们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但需要你们逐个提出才好记录。”

众人围坐在长桌边,按照顺时针方向逐一讲述要求。

于知乐边听边进行记录,汇总后发现她们的要求大差不差,不是想改为国营饭店的味型,就是在原味型基础上增减辣度。

她想了想,这个机会来得正巧,固定味型有利于之后生产线的建设,现在只需要对辣度进行一个区分。

“各位的要求我们都可以满足,大家可以登记数量和交定金了。”于知乐从容地说,“至于泡椒味型,我们研究之后会考虑推出。”

这次,没有人再纠结送货顺序的问题,只在合同里规定了一个最晚送货时间。

第一次来海隅村的采购员跟着大伙的流程,交完定金便直接离开。

等所有人离开,张文心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满足所有要求?这会增加很多工作量吧。”

“不,反而更方便我们安排出货时间了。”于知乐把本子推到她面前。

她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了所有人的想法,让大家的诉求一目了然。

张文心猛地反应过来,她们在描述时用的都是相对笼统的词语。而辣度一栏已经被于知乐用不同符号分成了小、中、大三类,她还安排好了生产时间。

于知乐知道她想明白了,便低头统计总数,说:“初月,新一批标签纸要做好辣度区分,我觉得可以在商标下用辣椒简笔画的数量来区别。”

几分钟过去了,她没得到回应,抬头发现于初月眼神游离。

张文心也看出她心不在焉,挥手喊:“初月?在想什么呢?”

于初月回过神,赶忙询问两人说了什么。

于知乐重复了刚才的话,于初月认真点头并记下她的建议。

这时,去镇上参加九月总结会议的罗平和陈老回到小院,给李然带回一封信和一个包裹。

“小然,粤省那边给你寄了信和包裹。”罗平高声提醒待在屋里翻看资料的李然。

第163章

听了罗平的话,张文心下意识看向于知乐。

她并不在乎李然与粤省之间的关联,只是好奇为什么与他不熟络的于知乐是海隅村第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

而于初月的第一反应是怔然,她主动与李然聊过很多粤省相关的话题,但他从没提过在粤省有认识的人。

“小然,记得回信。”罗平递信时没有立即放手,“过两天我还要去一趟镇上,我帮你带去邮局。”

李然捏着信封一端不作声,表情并不算太好看。

不过,两人没有僵持很久,罗平叹了一口气便妥协了。她没想到过了将近二十年,他的怨气还这么深。

李然一声不吭地把信和包裹带回屋,关门时还使了点劲,行为举止与平常的温和谦逊形象大相径庭。

一时间,院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古怪。

“罗老师,你们去过的地方真多,肯定帮助过很多人。”张文心调和气氛。

罗平笑了笑,顺着她的话应声:“很多次都只是在当地住几天,帮忙解决一些小问题。”

说罢,她转念一想,师徒二人还要在海隅村待上一年半载,不想李然给她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斟酌着解释的字句。

“小然性格很好,做事拎得清,每次都能和大家相处融洽,只是有时不太会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她说。

于知乐三人读懂了她的想法,两两对视一瞬,默契地以夸奖李然的方式打消她的顾虑。

罗平这才松了一口气,回屋休息。

“小于,这几天该安排人去邻省取海带苗了。刘书记已经和省城运输队沟通好了,我们这边出一个人跟车,负责和养殖场对接。”陈老提醒。

于知乐应好,转头看向张文心:“你通知一下葛泰,让他这两天来找陈老拿资料。”

张文心点点头。

随后,三人一同离开小院。

才走出十几步路,张文心迫不及待地问:“乐乐,你怎么知道李知青在粤省生活过?”

她的问题一出,于知乐和于初月都愣了几秒。

张文心盯着前方琢磨,没察觉两人的神情变化,继续说:“明明你们不熟,但总是有意外交集,上次大集道歉也是。”

“上一次他听到我们开会,认为小菊和张灵不适合推销,提议换人。”于知乐解释,“这次是他代表陈老和罗老师感谢中秋月饼时随口提了一句。”

说着,她看了一眼于初月,然而对方却下意识低头,让她看不清脸上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