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盛怎么瘦了这么多?”于婉琴说。
于海光解释:“文工团的孩子总是不按时吃饭,有时一排练就是一整天。”
“能做到拔尖的都不容易,他们爹娘肯定又骄傲又心疼。”于婉琴感叹道。
周岳生想起部队的年底汇演,说:“部队每年十二月都有汇演,家属也能去看,今年盛兰越肯定会参加。”
“我要去。”于知乐直言。
胡双一向对这些汇演不热衷,一听她说要去京市,连忙道:“那今年我也去,正好可以结伴坐火车。”
蓝圆圆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但她更关注的是歌舞剧的服装。
“那就大家一块去,到时我给你们买票。”于海光说,“在京市多待几天,好好逛一逛。”
就这么闲聊几句,几人十二月中下旬的行程就定了下来。
这时,于越和陈昭把饭菜烧好了,陆续端上桌。众人没再继续这个话题,热热闹闹地开饭。
胡双又在海隅村住了两天,生活过得那叫一个精彩。
白天不是跑到虾池边凑热闹,就是到小院溜达。傍晚帮着副业组排练样板戏,甚至还蹭捕鱼小分队的船出了一趟海。
她离开的第二天,村里又送出一批酸辣海蜇罐头,这回整整五百罐。
葛小菊和张灵多要了几罐,两人打算回程路过其他镇时去推销推销,尽全力去提高海隅牌的知名度。
她们出发后,于知乐和张文心、于初月讨论起新小院的事。
“你说要用青砖建?”于初月怀疑自己听错了,惊讶反问。
青砖产量少还贵,村里还没几家能住上青砖瓦房,她觉得有点浪费。
于知乐给出原因:“我们做的都是要进口的东西,卫生是最重要的。将来品牌名声传出去了,肯定会有人慕名上门谈合作,第一印象就很重要。”
张文心点头附和她的想法。
于初月沉思一会,觉得她说得有道理,说:“可是青砖没有那么好弄,听说砖厂常年排队,起码得等三个月。”
按照海隅村目前的情况,肯定等不了这么长时间。
“这两天我抽空去问一问。”于知乐说,“最好在中秋之前能开工。”
于初月应好,在记事本上做了一个标记。
临近正午,三人起身回家,又遇到小分队众人学习结束,再次结伴往外走。
“我投给京市青年报社的稿被退回来了。”于白薇主动提起文章的事,表情失落。
张文心大大咧咧地说:“多大点事,这家报社不收就再投另一家,你写得好肯定有人赏识。”
“我换了信封和邮票,给省城报社寄去了。”于白薇应声。
于知乐笑道:“这样的心态挺好的,做事能成功。”
朋友们纷纷开口附和,并说要向于白薇学习,让她闹了个大红脸。她心底的那点坏情绪也因为她们的声声夸赞消失得无影无踪。
走到岔路口,众人分开,各自回家。
吃过午饭,于知乐准备午休,却看见周岳生推自行车往外走。
“你要去哪儿?”她开口叫住他。
周岳生没讲得很详细,只说去镇上找人。
“我也去,新小院要定青砖,我去砖厂一趟。”于知乐回屋拿上图纸,要跟他一起出门。
“给我吧,我顺路。”周岳生看她发青的眼底,心疼地摸了摸她的脸,“傍晚你还要看着排练,明天又要早起,中午多睡会。”
于知乐张手要抱抱,被他搂进怀里,柔声道:“谢谢生哥。”
周岳生轻拍两下她的头,又在她抬头时迅速亲了一口,让她赶紧进屋休息。
直到于知乐去副业组小院参加排练,他都没有回来。两人再见上面已经是排练结束后,周岳生到小院门口接她。
“我把图纸给那边看了,说是要用两车砖。但是走正常程序的话,要等上四五个月。”周岳生牵着她的手,转告砖厂的回复。
时间比预想的还要长,于知乐暗暗叹了一口气,决定先将就一段时间,等买到砖再翻修。
“不过。”周岳生顿了顿。
于知乐眼睛一亮,追问:“你是不是有别的法子能弄来砖?”
借着手电筒的光,周岳生侧过脸就能看清她脸上的欣喜,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告诉她。
说来也巧,他从砖厂出来后就去找宁谭,刚踏进武装部就听到负责文职工作的干事聊起邻居。
他邻居是船厂的小管理层,半年前分到了一个更宽敞的院子,想接乡下的父母进城享福,但老两口不想离开老家。他就想给父母盖个好院子,各种托关系弄来条子在砖厂订了几车青砖。等了小半年,青砖刚到手,结果老两口架不住孙辈周周回去劝,最终还是答应进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