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270)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凉爽的绿豆汤喝起来甜丝丝的,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大家的疲惫,让大伙重燃斗志,分成几条线开始贴标签。

这次印刷的标签有两种,一种印了海隅牌的商标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另一种印的是建议吃法,列举了煮粉和几道家常菜的做法。

“我活这么大,罐头都还没吃过,倒先做上罐头了。”有人说。

其他人嘻嘻哈哈地附和起来。

张文心豪气道:“大家好好干,副业组发展好了,年底不仅发钱,还发罐头。”

这句话直接让现场的气氛热烈了一个度,大家的积极性一高再高。

“氛围这么好,谁来唱首歌?”张文心问。

张灵二话不说就开唱,一首生动活泼的民歌让大家拍手叫好。

于知乐笑着看她们,而李然捧着许久没翻动过的资料书看她。

在这一刻,他才真正懂得了集体的含义。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不意味时时刻刻都被需要,而是每一个同甘共苦的瞬间都和大家一起度过。

李然放下书本,打开笔记本奋笔疾书,偶尔停下思索片刻,很快又能接上继续写。

第二天一早,葛泰装好泡椒酱出发。李然带着信紧随其后,骑车前往镇上邮局。

于知乐比平常起得早,彼时家里早饭还没做好,她坐在秋千上发呆。

“小宝,今天咱们继续听音乐节目,不听戏曲,好不好?”陈昭双手合十,眼巴巴地看着于迟。

自从收音机到家,听收音机成了一大一小早晨的固定节目,两人商量好轮流听爱听的栏目。

“小昭哥哥,做人不能言而无信。”于迟说话老气横秋。

陈昭叹了一口气,认命交出收音机,让他调到戏曲频道。

切换频道时,滋啦滋啦的声音让于知乐的注意力稍微回笼,注视着小宝的动作。

“欢迎收听今天的晨间新闻,今天的头条新闻是关于敌特王某人的搜查进——”

清亮的女声很快被混乱的电流声取代。

于知乐倏地站了起来,让小宝调换刚才的频道。

女声继续播报新闻:“据悉,王某人已于三天前落网……行动过程中,我军多名战士负伤……”

于知乐捕捉到部分字眼,一时间觉得脑袋嗡嗡作响。

与此同时,院外响起了汽车刹车的声音。

第144章

于知乐快步上前开门,刚好看到于佩兰和贺有安下车。

“乐乐。”于佩兰朝她招招手。

于知乐跑近抱住她,亲昵地蹭了蹭她的脖子。

“姑姑姑父好。”蓝圆圆乖巧地打招呼。

陈昭和于迟跟在她身后出了门,被贺有安招呼去搬东西。

“怎么一箱一箱的?”于婉琴听见声音出来接,看着后座几个箱子问。

“昨天开年中大会,佩兰管理的车间业绩好,厂里发的奖励是两箱罐头。”贺有安解释,“我们给爹和孩子们一些零碎的玩意,还有凌晨在屠宰场买的一点新鲜牛肉。”

说是一点,其实是半扇牛肋排、一大块牛腩肉和一条牛腿。

“这哪是一点?”于婉琴哭笑不得。

于佩兰搂住她的肩膀,说:“我拿下了鱼糜制品生产线的管理权,有安调回红星船厂

了,三哥进了运输队,三喜临门。”

“这确实得好好庆祝。”于婉琴笑道。

几人把箱子搬进小院,于越做的早饭恰好端上桌。

除了常吃的小菜,餐桌上开始出现各种凉拌蜇类和清炒海蜇丝。

“又到了天天吃海蜇的季节,还记得以前一退潮,海岸线上全都是海蜇。”于佩兰想起从前的生活,“那会为了捡点别的,手总是被蛰得红肿。”

那会儿,她和几个哥哥在吴兰手下讨生活,父亲又常年出海,一年没几天好日子过。

于婉琴拍拍她的手安慰。

吴兰前半生作恶多端,后半生长了脑瘤被儿子嫌弃,如今吴彩霞还抛下一家子跑了,她也算是糟了现世报。

于知乐给于迟使了个眼色,他打开收音机,拧到音乐频道,让节奏轻快的音乐冲散了饭桌上的沉闷气氛。

“小宝真有眼力见,以后肯定是干大事的人。”于佩兰一扫阴霾,笑着捏捏他的脸。

于迟应道:“嗯,以后要干大事。”

他的声音稚气未消,但语气老气横秋,反差的模样逗笑了大家。

吃着吃着,于佩兰的职业病犯了,说:“酸辣蛰丝开胃又好吃,要是能运到内陆,保准好卖。”

她的话点醒了于知乐,于知乐当即将新鲜凉拌蛰类加入计划清单。

如今对海蜇加工主要是通过“三矾提干”的方法,将海蜇加工成海蜇头、海蜇皮等产品[1]。而新鲜海蜇很容易化水,周边不近海的城市很少能吃得到新鲜凉拌海蜇,这就给了海隅村一个可以做文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