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200)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会议结束后,于知乐告知大家,她后天会去省城,住上两三天,期间有事可以等她回来再商量。

众人离开,张海竹和张灵留在于家小院学习香辣鱼粉的做法。

葛小菊成了外送小组的负责人,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离开时还拉着张海梅和葛泰问经验。

离开的人迎面撞上从牛棚回来的胡曲莲和陈昭,纷纷打招呼,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

胡曲莲微笑着回应。

走出一段路后,她摇头感叹:“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有我的一份。”陈昭挽着她的胳膊,笑嘻嘻地说。

厨房里,张海竹在小灶架起瓦锅,准备煮水,坐下生火。

张灵守着另一个小灶冷水下粉,同时开煮。

于知乐则把浸去血水的大棒骨和鸡架放入铁锅,加满水,借火点燃灶底的柴。

“想要粉好吃,第一步就是熬高汤,加鸡架汤会更香浓。”她解释道,“现在要逼出骨头里的血水,放点白酒去腥,撇出浮沫后要用温水清洗。”

张海竹和张灵齐齐点头,表示记下了这个要点。

很快,水沸腾了起来,面上出现浮沫。

于知乐撇浮沫,她们一人端装了温水的盆,一人捞出骨头。

紧接着,她把洗净的骨头倒入瓦锅,放几片姜,然后盖上盖子。

“不定时翻动一下骨头,汤会更白。”于知乐传授小技巧。

张灵是第一次参与熬高汤的过程,惊讶道:“我还以为直接扔进锅里熬就行。”

“细节决定成败。”

“就是这些小细节才能让我们的粉这么受欢迎吧。”

于知乐与张海竹的声音同时响起,两人相视一笑。

高汤需要熬制一个小时以上,等待的时间里,于知乐给张海竹从头到尾盘了一遍摊子的工作流程。

期间,张海竹掏出一张旧报纸,在灶里捡了一根没烧完的细长木根,边听边在纸上留下类似于象形字的符号。

“海竹,你在做什么?”张灵好奇地问。

张海竹抬头,发现于知乐盯着她的笔记看,连忙解释:“我不是在乱画,我怕自己忘了,在做笔记。”

“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做的?”于知乐问。

“第一次出摊回来之后,我把差错都记下来,出摊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张海竹羞赧地笑了笑,“报纸是我从墙上掀下来的,挺好用的。”

于知乐笑道:“这是好的习惯,坚持复盘会让我们下一次做得更好。”

闻言,张海竹与张灵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于知乐起身翻动骨头,而后继续给她交待一些小细节,譬如原材料的检查、判断是否要增添厨具的技巧等。

高汤熬好时,张海竹手下的报纸排满了生动有趣的象形符号。

“鱼来了。”于海光端了一大盆鱼块进来。

于知乐接过,小心翼翼下入高汤锅中,滴上香油,转中小火继续熬煮。

接下来的步骤比家庭版复杂,需要剁碎姜蒜末,热油下锅翻炒,做蒜油。

“要注意油温,太高会焦苦,这一锅就算报废了。”于知乐叮嘱,“炸好后加两勺进高汤锅,去腥增香的。”

加入蒜油后,高汤还没算完成。

于知乐让张灵把姜、蒜、香菜依次用小石磨加水磨成汁,搅匀后倒入高汤锅。

另一边,张海竹用热油泼辣椒粉,制成辣椒油。

最后一个步骤是熬鱼,辣椒油加入高汤锅中,继续小火熬煮。

辣味与醇厚的鲜味完美融合,散发出诱人垂涎的香味,让大家的味蕾蠢蠢欲动。

于知乐取过一只白瓷碗,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点豆油,撒香菜葱花,舀红汤,夹一筷子一直浸在凉开水中的粉,码上鱼肉,再滴几滴茶油。

白碗红汤绿香菜,三种极致的颜色碰撞,让鱼粉更具吸引力。

“姐,又改良配方了?”陈昭馋得不行,探头询问。

于知乐朝他招了招手:“能吃饭了,进来端粉。”

说着,她一字排开所有瓷碗,唰唰唰地完成前两个步骤,再按照每个人的吃辣程度舀出不同量的红油。

“你们是在我家吃,还是带回去?”于知乐偏过脸问。

两人都选择了带回家,她便取过四个瓦罐,汤粉分离装好,递给她们。

“锅里还有很多鱼和粉,让大家那瓦罐来我家取,她们辛苦了,犒劳一下她们。”于知乐说。

提出分家的女孩们都住得近,互相通知很方便。

“好。”两人齐声应答,离开。

于知乐落座,大家开始动筷吃粉。

小胡吃得津津有味,突然感慨:“哎呀,住这么小半个月,我的口味都被乐乐养刁了。”

“不能抢姐姐。”于迟一听她的话,眼睛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