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128)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他与好友毕业于京市海洋大学,毕业后一同回到省城做研究。

他的研究内容是海带、紫菜的养殖;好友研究范围更广阔,专注于浅海养殖。

几年前,好友因有留学经历被下放牛棚,去了海隅村,他则被调到海东镇文化馆。

“海带养殖和浅海养殖都在我们的副业组发展计划以内。”于知乐给出明确的答复。

陈老抚掌大笑:“好,好,好,我一定倾尽全力指导你们。”

两人就地谈了起来,认真且投入。

河粉端上桌好一会了,陈昭忍不住打断:“老陈,你直接去一趟我们村不就成了?让我姐带你好好走一走。”

“好,到时候我看看你们的计划书。”陈老意犹未尽,但停下吃粉。

霍天和完全听不懂两人的谈话内容,但他的眼睛始终没离开过于知乐。

于知乐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样子让他很着迷,他只觉得自己的心嘭嘭嘭跳得厉害。

这一幕被周岳生和于海光看在眼里。

两人视线相接,于海光挑了挑眉。

之后,又有

两位客人前来点餐,河粉恰好用完。

于知乐让张海梅先去休息。

摊子的外送单子是按照范围分的,方圆三公里由张海梅负责,更远的地方由葛泰骑大队部的自行车去送。

最后一位客人吃完,摊子真正地安静下来,副业组几人开始休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逐渐爬上头顶。

叮当的声音响起,周边工厂下班了,乌泱泱的蓝衣工人朝大集走来。

第70章

灶台的火烧得正旺,六个小瓦锅整齐地排列在灶眼上。

于知乐和张文心动作一致,舀一勺底料加进锅里,炒香,而后一次加入骨头汤、粉、配菜。

独特的酸辣相间的风味在大集瞬间扩散,引来很多关注。

第一批粉好了,葛泰将其装入固定在车后座的木箱,骑车赶往客人留下的地址。

“妮儿,你们这摊子卖的是什么?这么香。”周边的工人顺着香味围了过来。

于知乐和张文心在做第二批粉,陈昭在一旁解答。

“各位父老乡亲们,我们是海隅村的副业组,早上卖海鲜河粉,中午卖泡椒粉。”他在说话时不自觉带上戏文中的台词,“这泡椒是蜀省的风味菜,酸中带辣,但辣而不燥,非常开胃。”

“三毛钱,还和海鲜河粉一样有菜有肉吗?”今早光顾过的客人问。

陈昭回答:“有,但是少一点,我们这泡椒底料是宽油炒制的。”

说着,他用勺子擓了一勺给大家看,鲜亮的红油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让围观的人咽了咽口水。

与此同时,第二批粉也煮好了。

张海梅早已带着装了木轮的外送木箱在一旁等待,按照配送路线将粉装好,离开摊子。

“这小妮儿是做什么?”有人问。

陈昭又大声向大家介绍摊子的外送服务,顺带还给众人安利了一波柠檬水。

早上光顾过的顾客早已点单,围坐在桌子边上等吃。

霍天和是在场第一个吃上泡椒粉的人,他又点了一份全家福。

色泽红亮的粉端上桌,鲜辣的味道不断往他鼻子里窜。

只需一口,他便觉得感官系统完全沦陷。

骨头汤的鲜、泡椒的酸辣和花椒的麻完美地融合,浸入食材,而米粉劲道爽滑,让他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

霍天和不太能吃辣,吃到一半被迫停下喝柠檬水。

清新的柠檬果酸犹如一缕清风,柠檬水划过喉咙时,能感受到一丝丝回甘。

“小哥,这柠檬水什么味道?”同桌的人搭话。

大家实在好奇,他喝了一口柠檬水,整个人呆愣了几秒。

“好,好喝。”霍天和瞬间意识到自己词语的匮乏。

他顾不得想形容词,继续埋头嗦粉吃配菜。

脆嫩的豆芽在泡椒底料的加持下,能在他心里排在第一名。

而海货在如此重口的汤汁中,反而更加鲜美。

海县的家常菜比较清淡,不能吃辣的人多。

粉端上桌没一会,嘶嘶抽气声此起彼伏,很多人还是决定花五分钱买杯柠檬水止辣。

“这味怪怪的,但解辣,喝了还想喝。”有人咂舌回味,给出评价。

旁边的人搭话:“酸酸甜甜的,挺好喝。”

几张桌子坐满了人,大家吃得热火朝天。

灶前还围了一圈人点单,七嘴八舌地说着要求。

“乐乐,加鱿鱼那位同志加什么蔬菜来着?”张文心被热气哄得头昏脑胀,一时忘了客人的需求,“还有加两份虾那份。”

张海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加豆芽,原来的海带丝换成豆皮。加虾的客人不吃豆芽,全部加海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