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11)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所有的菜备好,于知乐往陶罐里倒了薄薄一层油,油热将虾头和姜丝一起倒进去。

香味伴着滋啦滋啦的声音飘出,虾头转为橙色,熬出虾油。

于知乐加水煮沸,捞出虾头和姜丝,而后将大米倒入其中,盖上盖子。

熬粥的火不能太大,中途还需要搅拌防止粘锅,于越成了控火的人。

于知乐用泥块搭了另一个小灶

,装上半瓦罐水,生火。

她又在清单里加上铁锅这一项,陶罐做饭太麻烦了,而且如果不是于海宗今早送了一批东西过来,家里就一个瓦罐。

海蜇不能用沸水去烫,于知乐估摸着温度差不多到八十多度,果断倒入锅里,焯个十几秒就用竹漏捞起。

所有海蜇烫完又过了一遍凉开水,放入青瓜丝,加酱油加醋,再撒些香菜,清脆爽口。

另一边的粥也熬得差不多了,于知乐把虾和章鱼块倒入粥里,搅拌。

等虾变了颜色,撒些盐,滴几滴香油,最后放上生菜丝煮上三十秒。

海鲜粥咸甜的味道充溢整个院子。

于知乐满意地笑了,不管什么时候,美食最能抚慰人心。

她舀了满满一碗海鲜粥,又分出小半盆凉拌海蜇,递给于越:“去吧,我和小宝等你回家开饭。”

屋子周边的路况不错,于越去牛棚没遇到什么阻碍。

牛棚里传出陈昭的声音:“呸呸呸,怎么是苦的?江上清,这玩意能吃?”

“这是辣螺。”江上清冷声回答。

眼见着陈昭就要单方面与江上清吵架了,于越立刻朗声喊陈昭。

陈昭被他膝盖处篮子传出的香味吸引,眼睛一亮:“于越,你是不是也知道江上清在煮吃不了的辣螺,所以专门来打救我的?”

海水回暖以后,辣螺很好捡,但水煮之后味道不怎么好,有点辣,又有点苦,连海隅村的人都懒得捡。

于越没有回答他的问题,递过篮子,道:“谢谢你给的蔬菜。”

“就几根菜,怎么好意思拿你这么多东西?”陈昭嘴上推辞,眼睛都黏在粥和凉拌海蜇上了。

于越笑了笑,摇着轮椅离开,走出几米还听得见陈昭对江上清絮絮叨叨的声音。

他到家时,粥的温度正适合入口。

三人同时舀了一勺粥,动作像复制那般整齐,又不约而同地露出陶醉的表情。

系统补偿的大米米香十足,配上紧实鲜美的虾肉,让人一口满足,脆脆的生菜丝增添了口感,让风味更上一层。

凉拌海蜇丝酸爽可口,其中清新可口的青瓜丝更是为打开味蕾作了几分贡献。

与此同时,陈昭半眯着眼享受美食,牛棚的饭桌上难得清净几分。

第二天早晨,天才蒙蒙亮,于知乐就出门了,赶往村口坐牛车的地方。

春耕刚刚结束,镇上有个大集,牛车上已经挤满了去赶集的人。

于知乐才找地方坐好,一个大娘就凑过来打听分家那天的事。

“乐妮,听说你家分了这个数?”大娘张开手,比划了一下,“你三婶可是天天在家里嚎呢!”

车上的讨论声小了,大家偷偷注意着这边的谈话。

于知乐似笑非笑地看了大娘一眼,嘴唇微启:“咸吃萝卜淡操心。”

“你!不识好歹,我真是好心喂了狗。”大娘被她一哽,气得讲出从前看的戏文的台词。

于知乐认得她,海隅村最嘴碎的三人之一——黄大娘,平日里最爱搬弄是非,路过的狗都能让她说两句。

她懒得理,直接闭目养神,没注意到人堆里一个女生目光闪烁。

“走喽!”赶车的于大爷长鞭一挥,牛车摇摇晃晃前行。

到大集时,天已经完全亮了。

于大爷定了回程的时间,交待好就赶着车到槐树下歇息。

南风公社的大集一个月一次,很是热闹。

摆摊的都是各村的副业组,东西卖得便宜,让于知乐逛花了眼。

一圈下来,她的背篓塞得满满的,才花了不到五块钱。

期间,她撞见了不少村里人,个个看她买的东西都直摇头,感慨她不会当家。

于知乐不搭理她们,直奔最后一站,路上遇见卖阳桃和小樱桃的摊子,又各买了一兜。

大竹村和大陶村相邻,摊子也摆在一块,挑了个角落,摆了一地东西

她在俩摊子前转了几分钟,开始犯难,想买的东西太多,回村也是个问题。

大陶村副业组的人有眼力劲,觉得于知乐会是大主顾,主动问:“妮儿,你哪个村子的?顺路的话,我们可以给你捎上门。”

“我是海隅村的。”于知乐眼睛一亮。

大哥爽朗一笑:“海隅村离我们那不远,你随便挑。”

有了他的保证,于知乐一口气要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泡菜坛子,又挑了花色看得过去的几套餐具和几个瓦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