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和同事一起去现场采访,还要采访几个同期声。
这比在会场一个人当显眼包好的多,在现场和求职路人闲聊几句就做好了路采,再采访了几家入驻企业,现场采访的部分结束。
只是等到她写完交稿的时候,和高中考试出成绩时一样,备受打击。
编辑李姐直接打回了她的稿件,让她再修改修改。
明珠问问同事、网上看看,又交了一稿。
最后这条稿子经由李姐修改后勉强通过。
接连做了几条新闻,写稿问题是个难题。
明珠心里逐渐焦虑。
以前她太天真,觉得自己的女主播位置坐得稳当又舒适,现如今的情形告诉她,谁都有被替代的一天。
工作上,混日子可以,但不能没有一技之长。
现在,她的一技之长显得无处安放,也不是无可替代。
她咸鱼,她躺平,但并不意味着她不会焦虑。
人就是这样矛盾的个体。
如果真的没有焦虑,那就是无欲无求了。
明珠还没清心寡欲到这种地步。
这种焦虑不只出现在工作上,还蔓延渗透到其它地方,比如情感上。
她开始去思考裴照松这个人,思考两人的关系。
她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两人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谢应维无心透露有关他的家庭背景,还有在洗手间听到她人的议论,还是对她产生了影响。
明珠不否认心里有了些许其他的情绪,她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就是莫名地感到心慌。
爱情把人变得敏感,让人胡思乱想。
面对裴照松,明珠开始不自信。
准确地说,从一开始,她就陷入了这种别扭的心态。
初遇裴照松时,对于他的一系列行为,明珠潜意识里就不自信,觉得现在的自己样样不如人,也就靠着家里给她兜底。才会觉得他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刺眼,看不起她,所以才想着要和他争个高低。
直到发现裴照松喜欢她,明珠当时应该是得意忘形,并伴随着迷之成就感。
大概是觉得裴照松这样优秀的人都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这样的心理把之前的那些不安掩饰过去。
现在看来也只是粉饰太平。
直到周坤提出开同学会,她也是一口拒绝,原来这种别扭从未消失。
最后是苗婷婷点出她思想包袱过重。
但是,爱情也让人奋进。
在一段感情里,彼此努力成为更好的人,那么这段感情就值得肯定。
和裴照松接触了那么久,知道他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
明珠在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下,工作也会有动力,她也想要成为更好的人。
工作上不会的,她可以学。
但身处职场,有的时候,不是一句“努力”就能堵住悠悠之口的。
那年还处在媒体融合的探索发展阶段,省委宣传部下来一个调研组来西江考察调研融媒体情况。
单位需要选一个人出来担任讲解。
省上的调研格外重视。
这个人选很有讲究,需要做点面子工程,既要有良好形象,也要普通话标准,能说会道。
最后,经领导层决定,由明珠来做讲解。
单位里资历老的主持人早就退居幕后,形象方面不如明珠。
新人年轻,但是资历不够,对单位的整体运营不大了解,怕万一临时遇到问题不能解答。
而明珠形象气质佳,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肯定没得挑,她也经历了媒体融合的过程,对这个流程也有一定的认知。
明珠接下这项任务后,想着为单位挣个脸面,也凸显一下工作的自我价值。
她去到办公室问卢晓华要了许多资料,全是关于单位融合过程的。
她白天跑新闻,晚上在家做准备。拿着一大堆资料深入了解,做好笔记,把整个融合趋势和现如今的运营流程,全部吃透彻。
她还每天对镜练习,从体态、动作、笑容……一个细节也不放过。
裴照松约她吃饭,她也没去。
裴照松笑说没见她这么认真过,鼓励了她两句。
明珠心里憋着一口气,只想给他,还有她自己,挣个好脸面。
明珠还特意去买了套新衣服,等调研组来的那天,她从容不迫,冷静应对。
以裴照松为首的领导层带着调研组参观各个楼层的分区建设,明珠在一旁做出专业介绍。
调研组的人频频点头,不时开口提两个问题,明珠胸有成竹,沉着作答,众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等到开座谈会的时候,调研组的领导还特意提了一句讲解的那位女同志讲的不错。
结束后,明珠以为会得到认可和好评。
没过两天,就有了其他声音,说她平时从不屑这些的人,居然能把任务交到她手上,占了个大便宜。没准儿就是裴照松拍桌子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