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行唰地站起来,心跳如擂,“邢九妹?邢五爷一共有九个女儿……有可能,有可能就是她,你们知道她把孩子带去哪儿了吗?”
乔豆花垂下头,手指搅来搅去,“没问……”
周立行心中五味杂陈,他看见了希望,可希望又如此渺茫,飘忽不定。
杨珺秀拉着他坐下,温声劝他,“今日能遇到故人,听到盼回的消息,是好事。虽然现在不知道邢九妹带着盼回去了哪儿,但是盼回离开的时候已经记事,他若是长大了,肯定会想办法回来寻亲的。你一直在外面走,说不定反而错过,不如……结束漂泊,回乡去等候?”
一趟疗愈还愿之旅走到现在,寻到了诸多故人,尤其是目睹木茶商被枪毙后,周立行心中执念散去大半,仅剩下儿子这件事。
听杨珺秀这般说,周立行轻轻嗯了一声,他也期望上天有情,期望黑老鸹临终时改口的箴言能实现。
第89章
从新津往下,周立行等人往眉州三苏祠去了一圈,难得的出行,大家都想走走更多的地方。
杨珺秀和刘愿平都是读书人,他们两人当起了向导,介绍起三苏父子的事迹,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同列唐宋八大家,荣光千载传家风。
刘愿平尤其喜欢苏东坡的诗词,不良于行的他最喜欢的,竟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没有腿脚,穿不鞋,笑嘻嘻地自称轮椅便是“木马”,木马是胜过真马的。
这番豁达的心态,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周立行圣贤书读的不多,民间故事听得不少,他和莲妹儿便谈起了程夫人经商成为一地巨贾供养丈夫儿子读书的趣事,莲妹儿讲述了更多民间流传的苏大姐和苏小妹才华横溢的传说,而那苏大姐却因被丈夫嫉妒才华而虐待致死。
“只可惜当初女人不能读书做官,以我看来,程夫人的能力才华绝对厉害,否则怎么养的起这么一大家子人读书!”莲妹儿振振有词,“还是新中国好,咱们女人也可以工作,也能当官。”
杨珺秀未曾想过这个方面,她思索了一下,点头附和,用了秋瑾的诗回应: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如王喜雀在处处掣肘的环境种依然暗自发展产业,为许多受害女子撑起一处求生之所;如沐明实本可享受荣华优渥过一生,却投身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为家国而牺牲;如三刀凉重诺重情,爱恨分明,无论走到什么地步都坚韧向上;如映山红忍辱负重,不沉溺过往阴霾,一旦遇到阳光雨露便茁壮生长……
女子和男子一样,她们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尽力拼搏,无论微小还是浩大,始终努力地生长。
从眉山返回峨眉,途中经过洪雅,周立行带大家一起去了老家,看了看那破落的院子。
院子残败不堪,当初搭建房屋的砖瓦不知被谁给拆了,只留下地基和那颗迎风晃动树枝的梨花树。
村里有乡邻认出了周立行,赶紧通知他:
“哎,周立行,国家要分土地了,你可得去村里登记啊!”
“正好你回来了,就快快去,错过了时间,可不一定有好田地咯!”
周立行听大家这么说,索性决定去一趟村公所。
田间路难行,刘愿平不想动弹了,就在那地基处休息,莲妹儿陪着他。杨珺秀则是决定跟着周立行去四处走走。
村里现在还没有党支部,暂时负责村上工作的,是当初去参加过上川南抗捐军的村民,也是周家人,叫周立桢,他比周立行要大十来岁,现在是入党积极分子,还没有成为正式党员。
杨珺秀陪着周立行一起去登记,那周立桢甚是欣慰的模样,问了杨珺秀许多问题,最后大笔一挥,把杨珺秀一起给登记了。
周立行甚是无语,赶紧解释,“这不是……”
周立桢忙得很,不想跟周立行闲扯,“早晚的事,早晚的事,哎我听说你以前在外面跑什么公路,认字吧?还有珺秀,一看你就是读书人,村里之后要办小学,咱们要是找不到老师,你可要来帮忙啊!”
周立桢边说便往外走,外面已经有其他村民围上来,确实是忙的紧。他还抽空向周立行大喊了一声,“送弟妹去乐山把后续的事情办完,回来还得再办一场喜酒啊!”
周立行和杨珺秀面面相觑,两人的脸都慢慢红起来。
也许是一路上众人默契的撺掇,也许是周立行和杨珺秀两人无意识的惺惺相惜,也许是上天可怜他们特地造就的这场缘分,也许是冥冥之中故人们都在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