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之缙幼时经常在灯会上猜字谜,长大之后各地的花灯节也经常参加,字谜算是他的家常便饭,因而不假思索,“锦。”这个题也实在没什么难度。
伙计展开第二题,“范增碎玉斗,张良烧栈道,请答一成语。”
范增碎玉斗,是折碎了项羽的玉章,张良烧栈道是刘邦大义,段之缙想到此处会心一笑,“断章取义。”
这个题已经上了难度,但段之缙也是苦学之人,不会在这个题上出问题。
又接着答了四个灯谜,接连上了机关诗、对联和典故题等,一个更比一个难,看的段之缙也逐渐从一派游刃有余变得犹疑起来,不过好歹答出来了。
周围失败的读书人瞧见这里的段之缙仍在答题,三三两两地围上了,都聚精会神地看着。
第七题紧接着展开,题为:“乾三连兮坤六断”。伙计将字条递给段之缙,“客官,这要答一个卦象,卦象里还要和科举考试有关。”
段之缙苦思冥想,把脑子里的易经翻了个遍,才翻得了一点东西,最后犹疑开口,“只要能与科举考试有一点相关即可?谐音能否算?”
“自然是算的。”
“震仰盂中兑上缺。”
伙计问道:“这是何解?”
段之缙笑道:“震卦如盂,兑卦上缺,盂中谐音盂仲,意指乡试第二名。”
伙计点点头,又拿出了第八题,一首典籍诗,“孟坚修史继龙门,元亮种豆南山根。若将二子同列传,青史何字可留存?客官,请您答一个科举考试的内容。”
既然已经有了具体的答题方向,段之缙先把脑子中有关科举考试的名词快速数了一遍,灵光一闪道:“策论!”
伙计看一眼答案,喜笑颜开,“对对!客官能讲讲如何解的吗?”几个读书人交头接耳一番也还是不解,都竖起耳朵听。
段之缙答道:“班固字孟坚,著《汉书》重策,陶渊明字元亮,《归去来兮辞》含论,合为‘策论’。不过我这也不全是根据诗来猜的,而是先觉得‘策论’靠谱才往诗上贴的。”
“即便如此,兄台之大才也叫吾等佩服啊!”
几人诚心夸赞一番,第九题紧跟着展开,伙计又打开了一张新题,笑道:“这题是一副对联,要求上联答一字,下联答一字。上联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下联为‘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
又是字谜……段之缙埋头苦思,周围的人也窃窃私语,相互讨论起来。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这一句可以说明是颜色。
和狐狼猫狗仿佛,但又不是动物?难道是都有反犬旁?
反犬旁加上一个颜色……猜!
按照这个思路来的话,下联所说之字该有言字旁,对东西南北模糊,不就是“迷”了嘛!
段之缙在旁人冥思苦想之际扬声道:“上联为‘猜’,下联为‘谜’,这副对联的答案就是‘猜谜’!”
“对了!”那伙计看着就剩最后一道题,也跟着与有荣焉地兴奋起来,竖起了大拇哥,“客官,您真是这个!这都九道题了,说不定小的我运气,今年跟拿灯王的大才子说上话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大家嘈嘈切切,打听着这个脸嫩的小年轻是谁。
最后一题来了,伙计将题目直接递给了段之缙,提醒道:“客官,这最后一题是要对对联,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有两个要求。第一,上联的第一个字拆开就是最后两个字,下联要同此一样。第二,上联的第二、三两个字合起来是第四个字,下联也要同此一样。”
段之缙接过纸条,好悬没倒吸一口凉气,周围凑上来的读书人看了纸条,如同滚锅泼进了凉水,沸腾的气氛一下子凉了。
上联是“妙人儿倪家少女”,若想按照要求对出来下联,这可不容易。
“李小子孙男是子……”有一读书人喃喃出声,很快摇摇头,自己否定道:“不对不对。”
另一老者摸摸脸上一把的胡子,“钟山寺峙金之城?不行不行……”刚说完,也是自己先否认了。
不过他这一句,却给了段之缙一点启发,“伙计,请问这第四个字一定要是姓氏吗?”
伙计回道:“只要能满足刚才那两个条件即可。”
“那‘武士心志在止戈’可行!”
还不等得伙计说话,方才在台上宣布试题的老先生先走了下来,大赞道:“好好好!妙对!看来我们第二位十个题目都通过的才子已经出来了!不知您是否意在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