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的治安前所未有得好,只要能够一直保持此种状态,汉人和夷族相互同化之后,哪还有汉夷之分,华夷之辩?
至于穹迦高地上,朝廷已经派了大臣监管,在小活佛回到高地之前,由朝廷全权掌控这片土地,兴建佛寺,传播佛教,清缴扰乱人心的邪说异端。
既然西南的事情已经完成,方叙墨、苏橙二人也该回京去,苏奋也已经接到了朝廷的调令,军队重新由段之缙、向古全权掌控,而他回京中述职,皇帝会给他重新安排差事。
因方叙墨和苏橙二人是直接从西北军中回到京城,他们既不能进去段之缙的地盘来拜访,段之缙也不能出省去相送,但是于情于理,苏奋他一定要去送。
交接好事务,向古、段之缙在城门口送苏将军启行,段之缙置酒一杯递给苏将军。
“将军满饮此杯。”
苏奋接过,仰头饮下,又喝了向古递来的酒。
这一别却是不知几时能够再相见了。
苏奋叹一口气,“京中的局势波谲云诡,若非是皇帝下诏,我真不想回去。”
段之缙劝慰道:“京中有将军的妻儿老小,一家人团聚不比在营中强无数倍?”
苏奋从鼻子里喷出一股恶气。
“家中的老妻自然是牵肠挂肚,那几个蠢才……唉!我回去有什么意思呀?”
“大人谦虚了,小苏大人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又已经尚公主,做了驸马,前途一片光明。怎好说人家是蠢才
呢。”
向古也跟着取笑,“苏橙是蠢才,我们也还算得上是人?”
苏奋不说话,段之缙也能猜到些,无非儿子和自己的政见不同,谁也不知道苏将军在支持哪一派,但苏橙支持的皇太子一派定然是他不满意的。
但表面上如此,段之缙就一定信吗?说不定苏家是两边下注,到时候哪一边赢了都不至于让他们合家破灭。而剩下的一方原地起飞也未可知。
这办法很难实行,因为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整体,若非有充足的理由,这种行为只会叫人觉得是首鼠两端,迎风倒的窝边草。
只是苏橙不同,他十几岁跟在皇上身边,抱扶绥王殿下最为小心,自己又机灵聪慧、雄壮漂亮,无论是皇帝还是绥王都极为喜爱他。
苏橙和绥王亲善异常,绥王虽小,但和皇太子同进同出,又因为年纪够小,在八岁之前都与太子同饮同食,若有不知道其中底细的,定然会以为他们俩是一母同胞。
和绥王亲善,因而违逆父亲站在太子一边,似乎不难说通。
至于苏奋内心真意如何,若不是外人能知道的了。
苏奋自己生了会儿闷气,抬眼看看段之缙,“段大人也不要宽慰我了,您过不了几年也得回京去。”
段之缙心里也清楚得很,等着杂交事毕他一定是要调回京城的,若非是杂交在西南一年三熟的地方能够更快地推进,现在他就得调回京城去。
“那时候,段大人怕是比今日之我更为忧愁。”
段之缙苦笑颔首,又说了几句话,送苏奋上马。
其他的事情了结,段之缙全身心投入到育种中。
景淳七年,附属国上贡了新的水稻品种,被皇帝赐给了西南一部分,旱稻和水稻杂交之后,新的植株不仅很适应水生环境,还正是能够稳定遗传雄性不育性状的品种。
虽说这一批稻子稻穗虽很是一般,但抗倒伏能力却很好,西南大风过境,竟然有一大半都硬生生挺住了,段之缙又抓紧时间报祥瑞,趁机提议把总督衙门往南边一年三熟的地方挪动。
原因无他,为了育种他是要在南边儿常驻的,但离着总督衙门十万八千里,吩咐什么事儿都不方便。
皇帝自然同意,力排众议将总督衙门挪了,叫朝中众臣气得牙根儿痒痒。
跟迷了心窍一样,姓段的说什么都同意。
等到景淳十年,在段之缙的主持下,经过九轮大范围的育种选种,终于找到了选育高产品种的方向,最新的一批稻子亩产已经达到了四石。
等到景淳十三年,这场悄无声息的育种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近乎是石破天惊,段之缙改良的瑞稻从西南横空出世,在淮宁等地试种之后亩产达到了六石,最低产也有四石之多。
大家和段之缙有天大的恩怨都得往后放放了,那些日子无人不欢喜,无人不雀跃,只是听着这稻子的名字,大家又酸得牙疼。
真够会拍马屁的,取个名字竟然叫“景淳稻”。
皇帝大喜过望,连着一个月都在圜丘祭天地,又跑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不仅兑现了一等公的承诺,还真的公开下旨,待其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次才真叫人嫉妒红了眼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