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294)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俞石明道:“臣还是原先的意思,其一,不该叫有地的大户替无地、少地的小民承担人头钱,于理法不通。其二,人头钱摊到地里,未必会叫少地的小民受益,也有可能叫他们负担更重。如人多地狭之省份,有地者寡,无地者众。至于皇上打算的叫国子监生来清丈土地,臣还是认为不妥。监生们在监内应以读书、习业为本,叫他们干这个似乎有悖我朝设立国子监的本意。”

皇帝看向段之缙,段之缙上前说道:“俞大人,我有一惑不解,既然您替大户们道不平,怎么不可怜可怜无地还要纳丁银的小民呢?您作为朝廷的官员,又为什么不替九成九的贫苦百姓们着想,反而要为横行乡里、为富不仁的土豪们说话?”

俞石明白皙的面庞涨红又义正言辞回道:“在陛下眼里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一律都是治下子民。既然无高低贵贱,便不应让富者因富受困。再者,乡绅往往教化乡里,助朝廷政令实施,为富不仁者少。”

“哦?可出一个丁家,就够南诏几府喝一壶了,还要出几个丁家才够?”他说到这儿,话锋一转,跟皇上恳请道:“今年商户们为西北的战事捐助了不少银子,以后士农工商的说法是不是理应改一改?请陛下恩准。”

“不可!商户不事生产,于国家百无一用,士农工商是自古以来的教诲如何能变?”俞石明叫他转口风吓了一跳,急道:“你说摊丁入亩就说摊丁入亩,扯不相干的做甚!”

段之缙回道:“俞大人说商户们不事生产,敢问乡绅们种过地吗?乡绅去割过稻谷吗?乡绅事生产吗?照您的说法,士该和商一样,排在最末才是。”

“强词夺理!”俞石明气道:“士大夫代天子牧民,怎能从种地上说其用处?”

“那地方的大户们都有官做了?俞大人,你说大户们不应因地多而多缴人头钱,那商户们也不应该因为赚得多而被课以如此重赋啊,现在单纯的商赋就已经达到了十税一,各路关隘的厘金又是一笔不小的银子,请问是不是应该废除?”

皇帝咳嗽一声,“这都哪到哪了?不是议摊丁入亩吗?转回去。”

段之缙连忙请罪,又把话头带了回去,“俞大人,您要是还觉得这是个事儿,就只能说明您不是为朝廷、为皇上做官的,而是为了您自己做的官。因为皇上心系的不是那两三个大户吃没吃亏,而是全天下的老百姓有没有吃饱。”

他一顿道德绑架连带着拍马屁,俞石明还没啥反应,长乐王倒是在一旁憋不住笑了,叫皇上瞪了一眼才堪堪止住。

他心里觉得这个段之缙有意思,一套诡辩下来道理没有几分,却堵住了俞石明那张笨嘴。

只要他还要脸,就得跳过去了。

果然俞石明又拿第二件事儿说嘴,段之缙道:“这事儿也不难,人丁钱都是定额,摊派到各个省份也都是定额,只要能征到足够的银子即可,完全可以制定阶梯一样的征银法。三十亩以下不征人丁钱,超过三十亩不到一百亩的部分,每亩征半两钱,超过一百亩亩不到二百亩的部分,每亩征一两银……以此类推,田越多,缴钱越多,也能遏制乡绅们侵占土地的欲望。”

他仔细查过,三十亩地足够一家人吃饱,这时候不征钱正好能减轻这些人的负担,到了一百亩就算是富农了,富农家口会多一些,原本的人丁钱也不少。

郑楒琅听着,问道:“那缴到最后,地越多岂不是要倒贴钱?”

“正是如此。”

在场的大地主们听着脸色都发绿,只皇帝这个想钱想疯了的觉着好,但他也清楚不能征这么狠,多少要让一让,“你这闹得,大家都不要活了。从一百亩开始征吧,慢慢地往上累加,也不要叫人家倒贴钱,征到四两为止。”

刚才叫段之缙掀了房顶,现在皇帝把房顶关上,又打开窗,大家顿觉也不是那么难接受。一亩地纳完田赋之后能收七八两银子,还有盈余。

第二个问题解决,段之缙又主动提起第三个问题:“国子监的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习圣人教诲,日后代天子牧民吗?现在不去看看民生疾苦,难道等着以后外放两眼一抹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给朝廷办差也算积累了经验。”

第三个问题就算不行,皇帝也要强压着官员们叫监生去丈量土地,因此这事儿也不算什么问题。

在场没一个再说话的人,本以为事情到此了结,谁知都察院的人又出来说话,正是席翱。

他梗着脖子道:“皇上,微臣有话讲!”

郑楒琅现在看着他就来气,可偏偏皇帝觉得他为人耿直,是个不可多得的直臣、纯臣,叫他尽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