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27)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个月读完书。

可一个现代人,终究是比不得土生土长的士子,段之缙习写文言文都已经愁得脑袋疼,如何能在华美用句上比过那些同他一样锦衣玉食之人?本来想着,虽说时文每一篇都要写朱子教训,可自己到底是学过政|治课的人,到时候把现代的思想和朱熹的教训融合在一起,未必不能以观点取胜,现在看来,纯属异想天开。

“先生,散句也能写出妙处吧,难道无一人能以散句笔下生花?”

“你小子,说的轻巧,排偶本身便对称呼应,于字里行间有古韵律之美,散句轻易难得啊。人家排偶一出,光品读便要比散句更胜一筹。”

原来如此……不过,段之缙还是要问清楚,散句到底是不能得中还是得中的少。

“先生,学生还有一问,往届之中,不写排偶是不能得中,还是得中者较少?”

秦先生细想一番,“不全然写排偶之人,也能够得中,只是较少。县试的阶段你还不用担心,只要你能啃下来这些书,到场上扣住题目,文章辞藻差些也无妨,此任的县令并不十分喜好华美之文,也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之人。”

此番话却没有如何安慰到段之缙,因为过了县试还有府试,过了府试还有院试,日后想要叫太太得封诰命,非得为一番事业才行,而今过县试都得靠得遇认真负责的主考官,日后又当如何呢?

第14章 第十四章夜梦难醒“若君为韩世忠,……

如今已经十一月十三了,只是今年的雪晚些,还没有下过。

寒冷的西北风夹杂着沙土,打在人脸上如刀割一般,即便是这样的天,偏房的灯还是孤独地亮着,与漆黑夜空中闪亮的盈凸月相伴,一个为刻苦的读书人送来光明,一个为归路上的行人送去清辉。

按理说一日一日地苦熬,书总该是越读越薄,可段之缙翻来覆去,只觉得书愈发厚重,做了无数的时文,总是差点火候在。漂亮的排偶,也不是做不出,典籍史论用得头头是道,可再妙的金石珠玉,叫段之缙一堆砌,细细品来还是死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铲子切菜——不地道(抵刀)”。

拿着自己熬夜做出来的八股文递给秦先生,秦先生每日看他写的这些东西也是头疼,“缙儿,不是为师说你,怎么章籍典故没少用,朱子教训也没跑偏,就是……就是……”秦慎之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形容词,最后灵机一动一巴掌拍上脑瓜子,“不像是人写的!”

屏风后忍耐的笑声传出来,真叫段之缙无所适从,“先生,我自己也知道,可是改了无数遍,还不对味儿。先生,学生想听听您的经验之谈,这东西,是勤学苦练能练出来的吗?”

秦慎之抽搭两口烟枪,吐出一圈一圈的白雾,“为师看你的文章,少说也有几十篇了,你知道你最大的问题在哪吗?”

“愿听先生之见。”

“你根本不适合写排偶。”他面上一片严肃,烟斗点点纸上的散句部分,含着一丝欣赏,“可圈可点。”然后烟斗嫌弃地点了点排偶的部分,表情难以形容,“不堪寓目之作,看得为师都难受。”

段之缙心中发紧,“可是先生,您不是说排偶在科举考试中更占优势吗?”

秦先生被自己的烟呛地咳了几下,哑着嗓子回道:“好酒不怕巷子深,好文章却怕传不出去。为什么那么多雄文被庸碌之词埋住,就是因为阅卷的人有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你要知道,县官县官,父母之官,每天忙里忙外的那么多事儿,哪有功夫去看你们这些小小生童的卷子?叫底下的师爷看看得了。那些师爷是什么水平?有的水平只够认字,看见这篇文章里的生僻词汇多,他就觉得是好文章。有些人的水平也就是读过了四书五经,连朱子教训有那些都记不清楚,瞧见标新立异之说便惊为天文,读不通你文章里的意思,因此选些看似华美的卷子上去。”

段之缙若有所悟,“那先生的意思是?”

秦先生故作高深地捋了捋胡子,“为师的意思是,既然要投机取巧,那就彻底地抓住这次好时机!安平知县李显光,二甲进士出身,要说秀才不是人人都有真才实学的话,进士可不能弄虚作假了,他为人又清正,视取士为第一等的朝廷要务,全县少则小一百份,多则几百份答卷,他都亲自看,亲自阅,若你能将散句练到浑然天成,他看了之后未必不能替你传出声名,倘若能叫德平府知府和淮宁学政听闻,那便有几分把握让他们特意去找你的卷子看。知府和学政,也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只要你的题目的确解得好,就算不能名列前茅,也必不会叫你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