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263)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自古文武之争,从来是没有头的。

倘若皇帝本人有开疆拓土之志,那么武将就能在朝堂上硬起来身板,可一旦碰上了文弱中庸之主,那武将就会被文臣压死在朝廷上,甚至要听命于文臣。

先帝年老之后,对一切的事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竟然需要去内阁和那些不通兵事的人解释西南军政,直到新皇登基,这才重新入军营。

按照苏奋的想法,他就想皇帝立长乐王为皇太弟,不仅是因为大皇子文弱的缘故,还是因为四方之内尚未平定,国家需要一个能够担起重责君主,起码有自己的决断。目前看来,长乐王就很好,可现在大局已定,再多的不高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苏奋看着段之缙,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表情似乎太过明显,漫不经心地找补了两句,“立大皇子为皇太子也挺好,中宫娘娘无嫡子,立长子不仅稳固了大局,朝廷的文臣们也挺高兴。”

段之缙了然,文臣们嘛,总是想要一个腼腆温和的君主,这样大家的日子都好过。最好能够懦弱些,于朝政上不太熟练,这样就能够依赖臣子,臣子们也能够获得权力。

如今上这般事事都要乾纲独断,甚至大幅度削减内阁权力,还无师自通准备设立军机处的君主,怎么能叫文臣们喜欢?

段之缙随口说了一句:“三皇子倒是很聪明,皇帝也很宠爱他同他同母的弟弟。”

苏奋听着却不抱什么期望。

一个奶娃子,最难的就是“平安长大”四个字。

可他嘴上却道:“当今的皇太子就很好,日后登基为主也是我们的福气。”

谁知道眼前这个人会不会跟皇帝告状,苏奋憋住了心里话,又开始指点向古练兵。

……

临近三月,段之缙出了克西府,经过燧明县往更西南走,顺利走过几个小土司的部族,终于到了乌蒙的地界。

这里和汉地迥然相异,几乎是另一个世界。

乌蒙的土地和乌蒙的草木,一切都带着蓬勃的野性,一切都向着蔚蓝的天空生长,枝叶疯狂地漫出来,争抢着阳光和养分,油光到发亮的地步。

一切都奋力生长着。

只除了这里的人。

乌蒙的贵族和土兵膘肥体壮,普通的民众却是畏畏缩缩,眼睛都不敢与人对视,扛着农具走在田埂上,衣衫褴褛到衣不蔽体。

段之缙从轿帘被风吹开的缝隙里看出去,蹙眉合上眼帘。

这的人有些古怪。

前边是望之不绝的高山,段之缙时而坐轿时而下来爬,在乌蒙人的带领下穿过了乌蒙的地盘,不远处就是水西的地界。

段之缙站在两地的交界处,远远看去,水西人正往此处走来,他和乌蒙的土司沙那道别,沙那叫随从送上了一身绣着重瓣小花的布衣。

“我们这里素来被汉人鄙弃,也一向穷困,并没有什么好东西相送。这是我们的火草布,一个壮年男子翻山越岭八天,也就能采到一斤火草,一个女人纺一天的线,也就能纺一尺五。这一件火草布衣送给大人,也是希望大人怜惜我部,不要轻易挑起来战火。”

段之缙命跟随的王章接过火草衣,郑重地跟沙那说道:“我们汉夷一家,从此再也不兴刀兵,才是真正地怜惜子民,改土归流的事情你要好好想清楚。”

沙那尴尬一笑,段之缙便入了水西的地界。

和水西来迎的人见过面,轿子再一次起行。

这一任土司名为牢洱,他虽是上任没多长时间,在水西内却是威名赫赫。

翻了两座山,段之缙坐在轿子内,只觉豁然开朗,大片油润的土地展现在面前,耕地上不知种了什么作物,绿油油一片甚是喜人。

去了议事厅,段之缙铺垫了两句开始说改土归流的事情,牢洱顾左右而言他,只笑眯眯地岔开话题,可若是说他诚心不想谈判,为何要请段之缙入寨?

段之缙屡屡将话题引回去,牢洱每每转到别的事情上,一直说到了月亮升起,一句有用的话也没说,牢洱看着天色已晚,邀请段之缙赴晚宴,为他接风洗尘。

段之缙也实在疲惫了,推拒两次牢洱也不强逼,只吩咐人把段之缙领到住处。

领路的这个夷人似乎不通汉语,段之缙也没有和他说话,鼻子嗅了嗅,闻到一股火熏火燎的气味,带着淡淡的,有些古怪的臭,说不上是什么味儿。

段之缙问王章:“你闻着没有,有股像是烟叶一样的味儿,但臭烘烘的。”

王章也嗅了嗅,附耳道:“早就闻到了,乌蒙送咱们火草衣的那个仆从,他身上就有这股味儿。是不是这里用水不方便,又喜好抽烟?”

段之缙的直觉告诉他事情没那么简单,这股味道有一点熟悉,只是想来想去,也想不起来是何时闻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