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258)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至于停考一事,就说南诏风土人情迥异,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难以为一方父母之官,请求陛下宽宥南诏诸生,既是陛下仁德,也是因为水西等部族改土归流在即,需要大批的流官。”

包诸便按照他的说法具折上奏。

此后因为还没有皇帝旨意,再加上将入七月了,田赋为大头的岺州收获在即,段之缙便离开南诏去岺州巡视,命明江府知府和林忠平一起调查丁家的事情。

密折一路北上,终于放在了皇帝的案头。

这是丁家事发之后,皇帝头一次召见都察院的丁承祖,他是丁元敏的长房长孙,很受先帝的喜欢,但是据皇帝所知,丁承祖倒不像是丁家的子孙,为人十分正派。

皇帝叫吕太清赐座。

“这是朕头一会儿单独召见你吧。”

“回皇上,这的确是臣头一次单独叩见天颜。”

“你是督察院的长官,你们家的事都听说了?”

丁承祖一脸疲惫,“一清二楚,罪臣没有管束好族人,罪该万死,请皇上责罚。”

皇帝“嗯”了一声,“你又不是他们的爹,想管也管不了。丁家人给你写信,说了些什么?你又回了些什么?”

丁承祖离开座位叩首道:“陛下圣明烛照,承宗的确给罪臣写了信,叫罪臣配合题参段之缙。罪臣写信回绝了,劝他们安生度日,家中财物已经尽够享用,再多却无益处。”

皇帝冷冷一笑:“我看你南诏的那两个弟弟是发了疯病。占地三十亩去建什么家庙?京城里的十方普觉寺才七十五亩,还是建在了林子里边。他们倒是敢占三十亩的耕地去建家庙。是要供奉谁?你的祖父丁元敏吗?”

“怕是建起来,你丁家在南诏,就是孔家在山东了。”

丁承祖再三叩首,只能说“不敢”和“罪该万死”。

“朕不是怪罪你的意思,只是有时候总得大义灭亲,保全自己,这两个弟弟只会连累了你。回去之后,你上一封参丁家的折子来。”

皇帝并没有别的意思,丁承祖和他的两个弟弟不同,和其他的丁家人也不一样。

丁元敏在世的时候深受帝宠,在京郊拥有那么大一座园林,自己贵为亲王看着都眼馋。丁元敏致仕之后他才瞅准机会出重金买了下来。

而丁承祖作为丁家的长房长孙,每年南诏送来的钱都捐给了佛寺、道观和育婴堂,自己却甘守清贫,在城内只有一套两进的小院子,人家的官服都是光鲜亮丽的,就他每每穿到褪色,颜色黯淡了还是接着穿。

再加上他的父亲,丁家的老大也是有才之人,只可惜英年早逝,留下来孤儿,被祖父抚养长大,之后又搬离了丁家,独自出来科考、做官。

他是两袖清风、一颗孤胆,葛礼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只有他来回地参奏,皇考夹在奶兄弟和老师的孙子中间,最后只能留中不发。

父皇真是仁君啊……

不过可惜,皇帝是眼睛里揉不得沙的,他也不屑于留什么仁君的名号,看着跪在地上的丁承祖,皇帝叫他去杌子上坐着。

丁承祖官服显得过于大了些,他将头上的官帽取下,重重叩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陛下以孝治天下,臣若割恩断义,以全己身,恐伤陛下教化之德。今若奉命加刑于至亲,虽全忠名,然心如凌迟。且臣长兄如父,教化之责岂容推卸?现在丁家犯此大错,是臣之过,臣愿同丁家一同论罪。”

皇帝不置可否,只问道:“段之缙给南诏的学生和学政求情,你怎么看?”

“本就是被丁家的不肖子孙连累,还请陛下开恩,放过他们吧。”

皇帝抚掌大笑,“他们都错看了你,以为你会同其他人一同题参段之缙,或者是大义灭亲保全自己,没想到你是真君子。你祖父虽没有教导好其他人,倒是把你教导得极好。都察院你肯定是呆不住了,去尚书房教导大皇子吧,倘若他是个有造化的,你能承祖业,祖孙两代帝师倒也是一场佳话。”

丁承祖惊得抬起头直视皇帝,皇帝对他微微一笑,他立刻低下头去,眼泪滚落下来。

两个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如何不知道,在京没有一日不是战战兢兢的,来往书信也是叫他们不要胡闹,安安分分地度日。

只是到底是没防住,自己也都做好了流放的准备,结果今日峰回路转,怎能不叫人堕泪。

“罪臣之身,蒙此大恩,臣万死难当。”

“那就给朕好好教导大皇子。蒋育成一个人是教不了他了,你和他一块儿细心点儿,等着今年冬至日,朕要册封太子,无论如何先把场面撑起来。”

丁承祖知道朝中的风言风语,皇帝也已经忍到了极点,只希望立太子之后一切流言蜚语顺利地平息,从此之后各安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