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214)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段之缙道:“陛下,臣以为事情还未明了,平叛还是直接攻灭难有定论。去岁才在土司面前检阅三军,我朝国力之强,他们都是目睹的。而且这奏报中并没有说明他们反叛的原因,臣想总是需要些时日才能送到。西南军已经在镇压了,在此期间也能查到原因,到时候再做决定不迟。”

“若要直接大军压境,朝廷的军队骁勇善战是无可置疑的,但西南地势复杂,多雨林、瘴气,诸夷混杂,想从本地征兵,恐怕困难。只能将周围的军队往南诏派遣。但他们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即便粮草源源不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又值酷暑,若死人甚多恐怕会产生瘟疫。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这些话其他的臣子也都说了,皇帝总是咽不下去那口气,西南的土司屡叛屡降,实在是可恨!此时有些躁怒:“查原因?就是查出来,他们也是反叛了!”

段之缙道:“如果真是他们自己找死,那朝廷才是师出有名,将他们的领土分拆设置流官即可。”

“可若是……”他剩下的半句话含在口中,皇帝也知道他的意思,西南当地的汉官鄙弃夷民,倘若因为处事不公导致土司作乱,那么还是安抚为上。

他接着道:“能够杀灭土司,但杀不灭那么多夷人,只会叫他们心怀怨愤,对朝廷的排斥更深,恐还有反叛的一天。陛下惠照万民,并不因为汉夷之别而有所偏爱,这才使得诸夷心悦诚服,自愿归顺我朝。”

方克城也劝说:“陛下,北方有几个省份今年的雨水不好,恐怕要多运南粮,倘若南粮再往南运充作粮草,南北都落不着好。”

皇帝终于松了口泄下气,“好吧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文馆那边先不管他们,正常授课。”

“对了。”皇帝说到此处,又咬紧了牙,“反叛土司的儿子先给朕送到西南去,等抓到贼首,

一起凌迟处死!”

说完叫段之缙退下,又找了几个部院的官员问粮草、军备,一上午就在议西南之事,最后散朝,大家都被晒得褪了一层皮去。

因皇帝定下的是先镇压,平叛所需的军需从当地调用,但在实战中,南诏土司似乎从上回儿反叛中学到了经验,一个劲儿往林子里钻。

林中地形古怪,巨树遮天蔽日,鸟铳也没有用处,西南军死伤倍于叛军。

阴湿多瘴气,军中开始有了疫病的苗头,最后只能靠其他的土司密报,才找到了叛军的踪迹,费劲心机将其荡平。

皇帝后知后觉地庆幸起来,倘若一开始直接大军压境,现在局面就难以收拾了。也是到此时朝廷才认识到,想要纯粹地靠武力改土归流,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不改土归流,更是万万不行。

土司制度下,世袭的土司首领控制土地和生民,却又不需要向朝廷缴税。

在段之缙意料之外,这次变乱不是因为当地的官员处事不公,仅仅是因为征税,两方矛盾激化使得土司反叛。

南诏,这么大一个省,每年的税额少的可怜。

但是此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该杀的也都杀了,该罚的也都罚了,西南暂且安静了下来,西南军队也要好生修养,总结此次的战果和经验。

段之缙从之前昼夜部分的状态下脱离出来,趁着休沐带着蘋儿和孩子去郊外。

还有连科,这只猫儿年纪大了愈发喜欢外出,不带着它能嚎一天。

郊外有一育婴堂和卧佛寺,段家每年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都要在育婴堂捐善款,再去卧佛寺施粥。

育婴堂内,大小的孩童乱窜,摇篮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靠着请来的奶妈和稀薄的米粥水养活。这里边多是女童,偶有两三个男孩儿也能看出明显的残疾。

而这么多人,全都靠着朝廷微博的款项和善男信女的捐款生活。

沈白蘋帮着育婴堂看账目理仓库,连科被好几个女孩儿递来递去的揉弄,段之缙是男子不宜入内,搂着锁儿坐在石墩子上,育婴堂管事的王大娘陪着他说话。

“这些女孩儿养大后,能有自己的生计吗?”

王大娘讪讪一笑,“这些没家没业的女子,哪里有生计?绣个帕子、荷包拿出去卖,这就是唯一的进项了。”

段之缙又问:“她们最终的归宿呢?有多少人成亲?”

“自然是全都成亲了,到底是男儿多女儿少,婚嫁倒是不愁。还多亏了奶奶,奶奶给我们钱叫我们请女先生,孩子们读书识字,也能嫁好点的人家。”

说起沈白蘋来,王大娘可算打开了话匣子,“奶奶每个月都帮我们理账,帮我们验看女夫子,去岁怀有身孕的时候,还给我们请了帮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