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168)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刘中堂刘玳廷揣揣袖子,回身跟毓秀说话,“老大人,你说今年这题出得如何?”

毓秀今年六十九岁,是四位中堂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为了西北战事和殿试的事情已经熬了很长时间,现在低着头,似乎是睡着了。

刘玳廷等不到他的回话,刚要去和两位方大人回话,便听毓秀瓮声瓮气回道:“老夫说不出来,但是题太大了。”

前头的方克城、方克池两兄弟见他俩说悄悄话,联袂上前,问道:“刘中堂,你和老大人说什么呢?”

“今年的题。”

两个大人对视一眼,方克城叹一口气,“陛下圣明烛照,只是这个题要写全,太为难了些。”

不同于往年内阁出的题,今年这题是皇帝钦命的。

……

卯时的京城还浸在青色的晨雾里,午门外,段之缙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考篮上的竹编纹路。他望着远处飘飘悠悠的宫灯,忽听得礼炮三响,朱红色大门轰然洞开,里边走出一列列銮仪校尉,甲胄在明晃晃地射出冷光,他们接过考生们手中的考具,面无表情地对着午门。

午门处,礼部二位侍郎手持名单,分东西两列点名。

“李振!”

这是会元。

……

“段之缙!”侍郎浑厚的声音刺破人群,段之缙趋步上前接过考卷,云锦封套上钤着朱泥大印——崇德二十三年庚寅科殿试。

段之缙手捧卷纸站在昭代门前,等着清点完所有考生,鸿胪寺的官员领着西侧的贡士进昭代门,剩下的学生从贞度门入,进至丹墀两旁排立。

丹陛两侧的镀金龙首香炉吐出阵阵的青烟,他垂首盯着脚下金砖的卍字花纹,耳畔尽是窸窣的朝服摩擦声。而后三声鞭鸣,礼乐大震,崇德皇帝朝服升座。

太和殿内,毓秀将案上的策题交给跪受的礼部尚书闻清远,闻清远将其举过头顶恭恭敬敬地置于丹陛正中的黄案,又有堂官举案于殿前左阶降至丹墀。

“跪——”

礼仪官的声音如同钟鸣,穿过九重丹墀,文武百官同三百贡士寂然无声而跪,行三跪九叩之礼。

最后一次抬首时,段之缙的余光略过前方,只见九龙华盖转过太和殿蟠龙藻井,皇帝的仪仗又往乾清宫去了。与考试无涉的官员也跟随御驾离去,读卷、执事官们回到司房,只剩下几位亲王呆在太和殿内。

銮仪卫军校在丹墀东、西布置好桌案,礼部的堂官分发策题,段之缙先按规矩行三叩礼,这才坐到自己的位置,展开试题。

“崇德二十二年,赤砂蛮部恃险构乱,虽王师屡挫其锋,然帑藏虚竭,士卒疲敝日甚。尔诸生学贯经史,当明体达用。询以二事,一问捐纳,二问各方边疆何以剿贼安民。”

段之缙审视此题,惊讶地发现,此次殿试策问二小项,竟都与西北战事有关。照薛大人所说,该有一项是平常之问。

第一项为“捐纳”,看来此次西北战事吃紧,朝廷已经大开捐纳之途了。

段之缙想起薛大人教授自己的知识,从根本处思考捐纳出现的原因,国库空虚而国家急需用钱,朝廷便将官职爵位卖出去以求在短时间内充实国库。这种事儿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一开始只是卖爵,后来汉武帝开疆之时为了筹集军费,连官职也往外卖,这才将卖官鬻爵合二为一。

此途一开,官场内势必鱼龙混杂,吏治腐败,但目前且没有办法禁止捐纳。原因无法,农业税占了国家税收的大头,而农业本就是靠老天吃饭,国库不稳定几乎是必然的,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是边疆出了战事,国库告急的情况下捐纳是来钱最快最不易激起民变的法子。

想通这一点,段之缙大体上知道了朝廷的意思,应当是想问如何在不废除捐纳的情况下解决吏治的问题,因而开篇写道:“臣闻《周官》有九赋敛财之法,《管子》倡轻重敛散之策,皆因时制宜之术也。今圣天子垂询捐纳利弊,臣谨稽典章、参时势,以权变济世为纲,析其本源,陈其损益,伏乞圣鉴。”

续之以捐纳三益:权益救国、异途抡才和疏导士心,然后笔锋一转,才开始讲捐纳使得朝廷名器暗投、清浊莫辨和铨法紊乱的害处,最后提出三条更化之策。

一为严限捐途,禁止捐知县以上的实职,虚衔止于五品。二为设“捐员试政法”,捐纳者需历刑名、钱谷、河工三科历练,方得实授。三则正异相济,行“科捐并叙”,科甲出身者捐银可优先升转,捐员政优者准考御史。

写到这里,段之缙又从头看一遍对策,似无可补充之处这才开始结尾,写道:“用捐员如器使,控捐例如驭马,则国库可充而不伤根本,异途得进而不坏纲常。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