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166)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用武边疆便问“筹饷”,段之缙细思两者的关联,发问:“大人,是因为用兵而问筹饷,还是因为缺饷而问筹饷?”

这其中的差别可不小。若是朝廷只是将用兵当做一个出题的角度,那能出的题可海了去了,除了筹饷还有武备,不是武备还可以是战后安民。可若是因为缺饷而问筹饷,那便已经对题目进行了一番限缩。

薛大人眯眼一笑:“问到了点上!策问两项,一项是常考的吏治民生,如治水、惩贪一类,另一项是朝廷之忧。太宗用兵之际的确有军饷不足之患,但是殿试之时问题已然解决。今年若要出与用兵相关的题目,恐怕得等着战事稳定。”

“且历年来的策题题文都不长,如‘求得真贤’、‘治天下’、‘养民力’,少者如‘安民’、‘吏治’等。但是不论长短,都绝非某事某方面,因而你只写二三百字纯属偷奸耍滑,若写四五百字则为一知半解,千字以上才能讲出真对策。现在以羡余为题,你写一篇策问出来。”

段之缙在纸上写下羡余二字,审视起来。

题目只给了这两个字,那么应当要自己来解释什么是羡余,然后说出羡余的问题并指出解决之法。

段之缙理理思路,提笔写道:“今州县征赋有常,而羡余之加无常。夫羡余者,正供之余而取于民者也……”说其启贪蠹之门,然后提出定章限额、裁汰冗费、厚养廉俸三法解决羡余的问题。

薛永旺大人接过他的文章,一目十行过了一遍,摇摇头笑道:“你这一篇看似头头是道,可在读卷官们看来却是夸夸其谈。”

段之缙不解其意,薛永旺接着道:“殿试的读卷官以内阁四位中堂为首,圣上再从吏、户、兵、刑、工五部、通政院、大理寺、都察院、詹事府中挑拣八名,十二位读卷官一起阅卷。他们都是实务里滚了十几年的老人了,政令能不能行通一眼便知。我问你,羡余为何会出现?”

“自然是县俸薄而用繁,上司需索而无度,遂不得不取盈于百姓。”

薛大人颔首,“是了,但是你自己看看,你所说三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定章限额,那州县平日的开销如何补齐?裁汰冗费,哪一些钱是可以裁汰的?又说厚养廉俸,这便是一个大问题了,厚养就一定能廉洁吗?那为什么贪官贪了一屋子白银仍不罢手呢?”

薛大人接连发问,直将段之缙问得怔住,老大人端起茶碗吹一吹,啜一口清茶,又道:“你去审策问的题目,一定要从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入手。譬如羡余,他们敢光明正大地加派杂税,正是因为官员手里没有那么多的俸禄养活一衙门的差役,又得孝敬上级。所以你就得让他能养活差役还不用孝敬上级。自然,朝廷出钱替官员养人是最好的,但目前不可能,你就连说也不用说。”

段之缙有了些许了悟,火耗其实也是羡余的一种,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火耗归公,其实就是将一部分不合法税变为合法税,这一部分税收留存当地无需上缴朝廷,以做官员办公之用。

而与火耗归公相互配合的是一系列惩贪措施和对官员的禁令,严禁上下级之间赠礼孝敬,又禁嫖、禁赌、禁戏,减少他们的娱乐活动,那钱自然就够用了。

段之缙又说了几法作为补充,薛大人赞他孺子可教,虽说还有些不足之处,但比刚才强得多。

……

狠狠练了几个月的题目,他本来就是历史生出身,这些东西学得也快,等到七月份已经有模有样了。

加之七月里有七夕节,男男女女都能上街玩耍,段之缙本想请假,趁此时叫妹妹相看一番,但端王已经为钱粮的事情忙昏了头,属官们都要在府中办差,连宋征舆这个小小的伴读也要跟着王爷看户部文书,只能作罢。

可缘分到了如何能挡住?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完了团圆饭,段家人乘马车来郊外“摸秋”。这习俗原先是南方的,两年前沈白蘋还只能在家里摸,去年京城也流行了这个玩法,又添了一个新彩头,若是摸到葱就说明人聪明。

京郊村子的农户也极会做生意,将自家的菜地在这一日里包出去,一户贵人包一块儿,任你们摸,因而今日郊外挑着盏盏灯笼,热闹得不像是晚上。先叫沈白蘋去摸了瓜豆,又催着段之缙下去摸葱,之后也该回家去,但在家呆了许久的段云霓也要玩耍,讨些“聪明”来,王虞便依了她。

段云霓摸着黑走在田埂上,段之缙提着灯笼紧随其后,偷偷借给她一些光,却被妹妹嗔了一句:“远着些,有打着灯笼摸秋的吗?黑漆漆地摸着葱才叫‘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