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134)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阅读记录

一讲天道,二讲礼法,天道为“理”,礼法则源于“理”。

段之缙以“礼法本于理”为纲,结合“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阐明人伦大义与“理”的关联,实则又是一篇“理一分殊”之论。

钟响,停笔,收卷。

等到国子监官员点卷完毕,外边六堂试卷也收齐,先叫其余应试人员出国子监,监生们才得以出博士厅。

大家考试一天,动了一天的脑子,饭也不得吃,中午送来的饭还摆在膳堂架子上,因而学生们晃晃悠悠前往膳堂,多少用些凉茶冷饭垫吧垫吧。

膳堂里闹哄哄,全是讨论试题的声音,监丞李文瀚坐在独属于他的位置上看书,仿若未闻。

段之缙先喝了一碗冷汤,这才上了些精神气,脸上血色充盈,戳戳大口啃饽饽的郑崑瑛道:“德润兄,你第二题如何破题?”

郑崑瑛一口清茶送下口中的食物,回忆一番说道:“心不可见,而于爱见之;爱不可诬,而于心白之。”

其他人私语一番,段之缙赞道:“这个好,朱子强调心统性情,此句心为体、爱为表,还能阐发教化百姓的道理。”

徐明宣点头:“前句尾‘见之’与后句首‘爱’字相钩,如榫卯紧扣,不见松散。”

几个人把自己的破题之法分享给同窗,虽不说尽善尽美,但也深合理意,起码可入一个中等。

但是若仅为中等,怕难以顺利乡试。

方叙墨出身和旁人不同,他家中两位中堂大人,端王又是他的未来岳父,因而总能探听到旁人探听不到的消息。

“我祖父说,这次录科不会很严格,起码国子监要多录。”

众人面面相觑,段之缙问道:“这是为何?”

方叙墨一边把碗里的姜丝挑出来,一边答道:“我祖父说,朝廷要国子监所有人参与考试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子监廷试选官者,于书、经两者有缺,是学风不昌的缘故,因而强迫录科以正学风,也算是激励监生们读书。而为了叫乡试的人多些,通过录科的人也会多些。”

他说着,声音突然小了下来,做贼一般四处张望,叫众人往身边凑,“等会儿我们一块儿去‘茶居’聚一聚,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同你们讲。”

茶居是国子监附近茶馆的名字,风雅之地,国子监学生们常去集会。

反正饭也吃得差不多了,几个人好奇心顿起

,收拾了桌子就跟方叙墨去茶居,郑崑瑛只和段之缙相熟些,也不便跟着去,因而先行离开,剩下四个人一起去茶居,要了最顶上的雅间。

方叙墨带着众人进了屋子,鬼鬼祟祟关上门防人偷听,还叫众人凑到他的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用气音说的。

“这一回顺天府乡试的解元,根本就是定了。”

段之缙大吃一惊:“这话从何说起啊?”

“嗨,你不知道……国子监从先帝的时候,便再也没出过解元,陛下圣心烦忧,申斥了祭酒大人没有用心管教国子监诸生,又说这次顺天府乡试国子监最好能出解元,若是官宦子弟则更能激励诸生向上勤学,毕竟人家世卿世禄的都这般奋发向上了,寒门子弟更得刻苦用功。”

他这一暗示,大家懂得也全懂了。

圣上说了“最好”,底下的官员就得做到“必须”,圣上说官宦子弟更能激励诸生,则此次乡试解元定是官宦子弟。

方叙墨拖着脸蛋撑在桌上,轻哼一声:“率性堂里功课最好的就是葛观澜了,若无意外,他就是此次的解元。”

现在他和灵寿郡主的婚事已定,方家玩笑般说起了葛家求娶郡主的事情,加上之前刘鉴山一事,方叙墨更看葛观澜不顺眼,此时说起来就有些发恨。

段之缙讥诮道:“乡试倒成了朝廷装点门面的好法子了。”你国子监的学生读书不用功,坏了国学的名号不要紧,朝廷替你遮掩,赏给你们解元。

徐明宣却道:“既然要装点门面,恰恰说明我们此次中举的可能性很大!难道国子监只出一个葛观澜就能显出国学的好了吗?非也。定要百花齐放才能显出人才济济不是?”

他握着方叙墨的手鼓励道:“方弟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若是等到下次乡试,还不知会如何呢!”

徐明宣所言甚是,方叙墨备受鼓舞,在座的诸位也下定决心,拼他个昏天黑地,此次一定要中举。

这会儿,谁也不关心什么葛观澜了。

又闲聊了一阵,天也黑了,段之缙和众人告别回到家中,沈白蘋先问吃饭没有,得知丈夫已经用了晚饭,这才拿着安平来的书信上前,催他快看。

“上一次你不是写信说要乡试录科了吗?母亲放心不下,可那边四弟也急着聘妇,她脱不开身就叫姨娘带着连科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