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直板选手。
是未来最大的“弧圈球”受害者。
中华队90年代及其之前,因为大部分都是直板所以推崇近台快攻打法,利用直板的灵活性打落点变化得分。
“弧圈球”的出现就是为了用高强旋转来应对近台快攻打法,用旋转来克制摆速。
日本那边技术革新,在练“弧圈球”,到后期发展得非常成熟,甚至影响到了旁边的韩国和很多欧洲国家。
他们几乎能做到每一颗回球都得打出完美的弧圈球,这对直板大国、靠摆速得分的中华队来说就是毁灭性打击。
中华队也不是没有派人过去学习,但是一直不得要领,人家肯定也不会认真教。
朱淇前世作为一个俱乐部的小教练,只能跟着俱乐部在国内的比赛里到处转转,也没有时间接触日本国手级别的“弧圈球”,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而已。
但看和实践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世带她的体育老先生也用的直板,也不可能会“弧圈球”。
小姨父和江淮省队的教练们自然也不必说了。
他们连“弧圈球”是什么都不知道。
朱淇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练习中国版本的“弧圈球”,但是就是打不出日本队的高速度和强旋转。
和常红霞打出来的那个球虽然质量很高,但还是个七分熟制品。
而且还是在朱淇高度专注之下,爆发小宇宙拉出来的一个球。
目前只能希望通过大量练习,来摸索正确方法了。
/
公园里面出现两个年轻人。
本来在球桌旁边打球的大爷、叔叔、阿姨们觉得十分新奇,笑着打招呼。
“呦,这是哪儿来的俩小孩儿啊?”
“旁边儿国家队的吧,来我们这小公园儿玩来啦?”
“是的,耽误你们了,能腾给我们个桌子吗?”宋临州文质彬彬,谈吐儒雅,获得了大爷大妈们的喜爱。
有个穿着大马褂的老先生拎走了自己的包,让出一个桌子,乐乐呵呵道:“前来年也有几个国家队的小年轻,经常来我们这公园儿玩儿,后来他们还成了世运冠军呢。你们看着不大啊,多大啦?”
“刚18,来这儿练练球。”宋临州放下球包,把自己的球拍从包里抽出来的时候,旁边大爷们又哎哟一声。
“现在还有人练直板儿呢,不错不错。”
这搞得朱淇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横板拿出来了。
但大爷大妈们自动绕在旁边,做出了准备欣赏的模样:“来,你们拉几个球,看看你们啥水平儿。”
他们带来的球是白色大球,直板的旋转能力偏弱,朱淇尝试着拉了几个弧圈球但是没成功,全都打飞了。
宋临州也知道朱淇想练这个,就一直给她弹上旋球。
旁边观战的大爷阿姨们自动站成两拨,男地聚集在宋临州身后、女地聚集在朱淇身后。
“这俩小孩打得还挺顶啊,童子功扎实。”
“这大球是不好转儿啊,看着真沉。”……
朱淇虽然在国内、国外拿过一些成绩。
但还没火到尽人皆知的地步,老朝京人什么大人物没见过,就把她和宋临州当成国家队小孩,抱着欣赏的态度围观。
朱淇尝试着用换击打球体的位置、换转拍的角度、换顶球的力道……用尽所有方法,去寻找当时和常红霞决赛那颗球的手感。
十个球里面,有两三个能拉出圆弧线条来,但旋转力度还是不够。
尽管如此,旁边围观的大爷阿姨们还是鼓掌。
“哎呦呦,好球啊!”
有几位技痒的阿姨很有兴致,把褂子往旁边一扔,端着自己的球拍想跟朱淇来两个球。
朱淇露出“虚心求教”的表情,站在球桌旁边,等着阿姨排着队跟自己练球。
但阿姨们用惯了小球,没用过大球,朱淇在刚启蒙的时候跟着小姨父练过一阵小球,一上手也能打,就先以照顾阿姨们为主。
可没想到,朱淇打了几个小球之后发现要比大球更容易拉出弧圈球!
是因为小球本身就更容易出旋转吗?
宋临州提议:“不然你先从小球开始练,找找手感之后等成功率高了再一点点过渡到大球?”
朱淇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
直板拉小球,旋转也能提上来。
旁边叔叔阿姨们也很热心,把球匀给他们一部
分。
20多个球一组,由宋临州给她发球。发球的间隙极快、练习朱淇的接球技术。
练习一上头,就容易忘记时间。
从清晨到正午又到傍晚黄昏。
太阳在空中转了个半圆,到了要回去的时间,朱淇才想起来他俩连中午饭都没吃。
本来说是一起出来练球。
结果一整天都是宋临州在给她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