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野种田美食日常(80)

作者:溜溜金雀 阅读记录

大家对郭守云不要命的夸起来,勇敢、聪明不要钱一样砸在他脑袋上。有些局促的他,红着耳尖,悄悄挺直了背脊。

那么赵垚刘鑫为何会和他们一起呢?

刘青青让他们租用车马铺的马车,将家里的木薯面全部拉进了城,刘家还剩7千公斤,村长收购了6千公斤,合计1万3千公斤,在温如初的监督下,以“便宜”价10文钱一公斤卖给了张和。

合计收入130两白银。

所以,刘青青包袱里是十三锭十两一个

的银元宝。

其中租用车马行马车运费用掉13两银,刘家自家木薯面去掉运费,合计63两银子,剩余的6千公斤,去掉收购银18两,运费6两,剩余36两,由刘青青,赵垚,刘鑫三家平分,合计每家12两。

也就是说,刘青青手里分到75两,赵垚12,刘鑫12。

三家人,村长家负责在村子里收购,赵垚负责对接车马行,一夜之间把一万多斤木薯面拉进城,刘青青抓住张和这个豪横的买主,大家都很满意这个分法。

刘鑫咬一口手里闪着冰冷光泽的白银,在上面留下个印子,有些回不过神来,赚钱什么时候这么容易了?

他才进城三天,就赚了两年才能赚到的钱。

白银沉甸甸的手感,让他更加坚定了阿爹说的话,事事听从刘青青的吩咐,管她是9岁还是90岁。

赵垚拿着钱,心里舒了口气,他家铺子闲着,因太小租不出去,想自己开个杂货铺子,偏偏手里没有本钱,这十二两真是及时雨。

之前赚的那几百文的运费,他们都不放在心里,自动去掉。

他有些心热,向刘青青建议:“我们明日再拉几车木薯面进来卖?”

刘青青笑笑:“端午节一过,木薯面一定会掉价,你可以适当运一点到铺子卖。”反正他家铺子也是闲着。

木薯面本身产量高,口感不如大米和麦面,自家做的话,必须添加白糖提味,赶上了端午节,大家图个喜庆新鲜买一些,过了节庆,按照老百姓的习惯,实惠最重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肯定买便宜的,习惯的。

不缺钱的大户人家会买一些存着做糕点,村子里村民自己运到城里卖,竞争之下,价格下跌是必然。

赵垚听她一说,暗道有理。

决定些微拉个五六百公斤放在家里的杂货铺里顺带卖,等下次轮休的时候,用姐夫家的驴车,不用租借马车,省了一笔运费钱。

他吐槽:“马车拉货是挺快,可惜运费高,要是清水河能走船就好了。”

刘青青看了他一眼,总有那么一天的,现在靠她手中的百八十两,不现实。

加上卖粽子的二十二两,刘青青手里合计97两,她捧着这笔钱,下定决心,一定要打一架上好的木床,睡了这么些日子,感觉水汽都跑到了她骨头缝里。

因奔波了一晚上,刘青青疲惫的揉了揉眼睛,决定先睡觉,等天光大明的时候,起床包粽子,左右今日才包1000个。

不出刘青青所料,美食街原本摆的各种小吃摊,收了很多,满街都是粽子,当然,水晶粽独他家一家。

因昨夜材料限制。今日包了红豆沙粽,绿豆沙粽,桂花银耳粽。

摆摊之前,刘青青一样捡了五只,装了三个篮子,由赵垚提着,分别送去给姜老大夫,和县衙。

姜老大夫很是抱怨了一番,拉着刘青青质问:“原来是你家做的,昨日饱满多汁的卤肉粽,怎么没给我几个?”

刘青青无奈解释:“那是热吃的,不方便带出去看龙舟!再说,今日的桂花银耳味特意为您做的,和你仙风道骨的模样很是般配!”

姜老大夫似信似疑:“真的?”

“比珍珠还真!”

县衙的粽子刘青青装了两个篮子,贴上温大人和史居正的名字放在门房,看门的杨伯,对她客气多了,承诺一会就送进去。

赵垚家六个,小叔家十五个,阿喜家十八个,大春家十二个,自家留十八个。大房还有阿奶,要不要留呢,刘青青打心眼里不愿意,架不住要名声,也留了二十四个,全都是按照人头数,每人三个,一种口味一个。

这样一来,只剩八百多个粽子,摆在摊位上,熟客来得早,仅半个时辰就卖完收摊。

行吧,他们也要去逛逛街,买些物件回家过节呢。

这次刘青青没敢放开来采购,家里棉花苗等着移栽,不晓得要多少工钱。随意买了八九个糯米粽子回家应景,把家里吃用的米面酱醋糖佐料补全,猪肉羊肉来一点,棉布油布买了些。即便省着用,小五两银子就不见了。

因驴子已经被刘鑫牵回村,买完物件后,几人约好后在城门口集中,凑钱租了一辆马车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