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山家家户户跑着去收购稻草,修养了一段时日的刘青青智商恢复,后知后觉道:“我们也可以用米糠啊!”
她跑到仓库里,搬出订做的碾米机和风箱组装起来。
稻谷收回家晒干后,通风干燥储存在粮仓里,保存五六年不变质,要吃的时候,需要到村头的大石臼里舂米。
秋收后没事做,大家都喜欢背着一袋子谷子到村头,一边闲话家常,一边互相帮忙舂米,需要几人轮流踩桩——这是个力气活。一人翻捡石臼里的稻谷。往往忙碌一日,才得一袋子。
刘青青订做的碾米机,用的是牲口,将谷子从入口倒入,大青驴带动齿轮,里头的铁质磨盘旋转,将稻壳磨掉,流出混合着稻壳碎末和白花花的大米。
再把大米谷糠的混合物倒入风箱口,转动手
柄,谷糠被吹走,只流下泛着荧光的大米。
石臼舂出来的大米容易碎,价格上不去,其中挑出那些颗粒饱满无损的大米价格居高不下。
用碾米机磨出来的大米,碎米很少,不到十分之一。又快又省力,还省钱。
一公斤谷子单卖4文,能出3两米糠,4两碎米,3两大米,碎米5文一公斤,大米10文一公斤,米糠1文两公斤,合计能卖5.15文
刘家的磨坊里,一公斤谷子,能出2.5两米糠,1.5两碎米,6两大米,合计6.875文。
米糠留在磨坊的话,两公斤谷子收一文钱的碾米费,若带走米糠,收一文钱一公斤加工费。
今年大家都喷了药,稻谷产量大,每家当家的合计了一下,足够一年的吃喝还有点剩余,不用再吃糠饭,而且卖蚂蚱、卖菌子手里有余钱,也不想再苦自家的嘴巴,都把米糠卖给刘家。
刘家的磨坊里筹集了大量的米糠,刘青青用米糠代替稻草碎末做肥料。
肥料发酵的味道大,刘青青特意找村长在下风口河边买了十亩地,专门发酵肥料出售麦种,豌豆种,苦荞种这些种在山地的种子。
价格比市面的稍微贵,要12文一公斤。
大家这一年来跟着他们家都攒了钱,顿顿吃米饭,还舍得买肉买点心,大多数村民们乐意多花两文钱,来他们家买种子。
这一摊子事情走上正轨后,刘青青让大春管着磨坊的账,三财叔家的孙姨,领着他们家三个儿媳负责磨坊的事。
刘青青让刘满仓领着10个长工发酵配比肥料,她只用每日巡视的时候,将事先准备好的营养液借着泼水,倒进发酵坑。
收购淤泥,出售种子这些事情,依旧给刘鑫和刘有山来做,赵二贵从许美仙和离的打击中回过来,现在也在作坊里,帮忙送货。
这日,刘鑫和赵二贵找到刘青青苦着脸:“阿青哪,隔壁吉祥镇订了一大笔肥料种子,一天内送到,怎么办啊?”
“是仓库里的肥料种子不够了么?”
“不是,是马车的运费又涨了,不是涨了一点,涨了几乎一倍,再这样下去,我们吃啥啊!”
刘青青真没打算卖肥料种子赚大钱,她主要是想让百姓们享受到小水枪的功能,用上高产的种子,家家吃饱喝足,顺便给身边帮忙的人赚点辛苦费。
这样下去成本变高,势必要提价,大家不来买种子,白白浪费了她的一片心意。
她紧紧戚着眉头:“先辛苦大妞二妞一趟,我想想办法!”
让大妞二妞拉车,那是把法拉利当拖拉机使唤,她是真的心疼。
第91章 过船费
从青华楼回来的刘慧兰,找到刘青青:“阿青,楼里的菌子都吃完了,菊蓟下了市,只剩一个招牌菜——烤鸭,因为烤鸭可以外带,入座率降低了许多,是不是上点新菜式?”
刘慧兰试着做了点其他的菜,她做饭手艺还可以,但比起其他酒楼那些经年的厨子,差了些火候。
刘青青琢磨了一下:“我早就准备好了!”
她带着刘慧兰的到厨房,指着桶里:“今年稻谷丰收,市面的的碎米价一跌再跌,我们就用碎米做米线来卖!”
刘慧兰不解:“米线有什么好吃的?”不就是把米变成线条一样么。
刘青青:“……”
“我们先做出来,让大家吃吃看再说!”
两人合力将泡好的碎米倒入磨盘,大青驴拉动,碎米磨细变成米浆水流出来,刘青青放了纱布过滤,清水流走,纱布上留下一层雪白的米粉。
过滤完的米粉加入少量开水增加黏性,捏实成米团,塞入压模器中,转动摇柄,米粉变成一根根光滑的米线,晃悠悠从压模器的小孔里挤出来掉入开水锅里。
刘青青看着沸腾的开水,暗暗在心中数到十,筲箕下锅捞出所有米线,换到冷水盆中降温后捞起控干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