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野种田美食日常(134)

作者:溜溜金雀 阅读记录

池塘里的鸭子,果然只只膘肥体壮,悠闲的戏水追逐,还有四百多只鸭子,刘青青有信心,三天就卖完。

刘青青喊上郭守云,两人骑着大青驴往黄泥塘村而去,一直听说那边养鸭子和鱼的人多,若能稳定的供应鸭子,酒楼里可以添一样菜。

顺着清水河往下,约摸走了一个时辰,到了黄泥塘村。

不同于清水沟村平整的田地,黄泥塘村地势高高低低,形成天然的大大小小的水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泥塘村每一户人家都有池塘,以养鱼喂鸭为生,才靠进村子,便问到熏天的臭气,那是大量鸭子聚集在一起的味道。

比起清水沟村,黄泥塘村村民的生活条件明显下降。清水沟村几乎没有茅草顶,而黄泥沟村只有三两家石头顶,一水的茅草屋。

他们一路询问,找到黄勇家,挨着水边一座三间的茅草房子。

看到她们来,黄勇沧桑的脸上闪过欣喜,将手里的麻袋顺手靠在墙边,招呼他们进门:“快进屋里坐!”

刘青青瞟了一眼各种麻袋,杂物塞得满满当当的屋子,顺手将手里的半袋子小米放在墙根下。

坐在了门前的小板凳上,直接道明来意:“黄叔,我们来问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出圈的鸭子,嗯,约摸四公斤,四月龄的”

黄勇搬了个小凳子给郭守云,一人倒了一碗白开水,糖罐已经空了,只好把盐罐底的盐粒倒在里头,端出来递给两人,自己也坐到一边,笑道:“四月鸭子长得到两公斤,四公斤一般要养十个月,你到底要四月龄的,还是四公斤的,我给你问问!”

难怪黄泥塘村日子艰难,投入大,喂养周期太长,中间出点差错便血本无归。

刘青青叹道:“我们家的鸭子全是四公斤多的,我还当每家的鸭子都一样!想来是我们家都尽着鸭子吃木薯渣的缘故。”

“你们喂鸭子什么?长得有点慢哦!”

黄勇拖过墙边的麻袋:“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喂鸭子,我们都割草喂。

嗨,我跟你们说,鱼儿鸭子最喜欢吃苏丹草,这草长得慢,不够割。这拳头花串得飞快,割了几天又长起来,偏偏鱼儿不爱吃,鸭子也嫌弃,可惜苏丹草不够吃,没办法,弄一些回来对付对付。”

拳头花是什么?从来没听说过。

刘青青凑上前一看,麻袋里鼓鼓囊囊的,绿色肥厚的花絮层层叠叠像花骨朵那样,包在一起,大如拳头,顶端还带了一点紫色。

刘青青喜得两眼放光,从小板凳上滚下来,竟然在这里见到菊蓟。

末世的时候,菊蓟还有个别名,叫法国百合,或者朝鲜蓟。其实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样莫名其妙的名字,但是,菊蓟味道甘甜,而且能提高人体唤醒异能的几率,吃一次得攒半年的晶核才够。

她颤抖着声音:“能把这个卖我一袋子么?”

黄勇把麻袋往她面前一放:“阿青姑娘,说得见外了,一点喂鸭子的野草,你要就拿去,什么卖不卖的。”

刘青青试探着问:“这个拳头花还有多少?”

黄勇苦着脸指了指屋子里:“这个拳头花村子后头到处都是,一片一片的。你要了作甚,鸭子和鱼儿都嫌弃哩!”占了苏丹草的地盘。

刘青青:“??”

发财了发财了!

不是鸭子和鱼儿嫌弃,那是鸭子和鱼没手,不会把老壳子剥掉。

刘青青心里隐隐有个想法,暂时没提。

她让黄勇在村子里统计一下,每月可以出圈的鸭子有多少,明日到清水沟村给她一个准确的答复,而她兴冲冲的让大青驴托着一麻袋菊蓟往家赶。

回到家放下麻袋,倒出带着枝叶的菊蓟,断口处还冒着汁水,想必是才割回家不久。

刘青青用菜刀切了几朵绿色的花下来,外面是层层圈圈的绿色老花瓣,一片一片剥开,直到漏出里头淡黄色的嫩花瓣,轻轻一掐便是一个指

甲印子,然后用刀把花杆皮削掉,整个切两刀分成四瓣,放在盐水中浸泡,不然一小会就会氧化变黑。

剥了半麻袋,整整得一小盆子鲜嫩的菊蓟心。

锅里苏氏炖了排骨,刘青青倒了三分之一进去,继续炖一炷香时间,淡白色的汤汁变成了淡绿。

炖汤的时候,刘青青捡了八个菊蓟出来,切细凉拌,剩下裹了加鸡蛋的面糊,下油锅小火慢炸,等一个个面糊飘起来,便捞起来上桌。

刘有山看着桌子上淡绿色的排骨,看不清里头是什么的金黄色面团,和碧绿的凉拌菜,苦着脸道:“慧兰不在家,我们只能天天吃草啊!”

做饭这事吧,还是讲究天分。秀娘确实不擅长做饭,平时炖点排骨都寡淡无味,不如慧兰做的,色香味俱全。今日更夸张,弄了些草进去,这是把他当大青驴来喂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