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敦煌九万场雪(309)

作者:慕清明 阅读记录

“以身殉国,翩之幸也。翩斗胆发愿,愿今后家园安宁,豺狼尽戮;黎民万姓,生生不息。”

看了这些话,沮渠青川非得气出内伤不可。思至此,李翩唇边浮起一抹快意。

他眯起模糊的眼睛向前望去,望见沮渠青川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等在他自戕的必经之路上,似乎是有话要对他说。正好,他也有话要对沮渠青川说。

李翩继续向前走,越走越近,直到立于沮渠青川面前,二人相隔仅数步。

“你让我想起从前在经书中读到的一桩本生。”沮渠青川率先开口,语调平静,让人听不出是喜是怒。

“什么?”

“你定然也读过,说是有五百头鹿被士兵围困,鹿王为救他的子民,以自身脊骨作桥,命群鹿踩着他的脊梁逃出生天。可鹿王本人却骨碎脊折,死在了湍急的河水中。”

李翩勾起唇角,这故事他当然知道。遥想当年,竺上座便是以这则本生为机缘,说他是天生的鹿王慈悲心,甚至恳求李椠,想让年幼的他跟着自己潜心钻研佛法。

彼时李椠没有同意,而他亦是未置可否。

竺上座曾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珍贵,想让他抛却红尘,爱惜自己的天分。可惜的是,他终究只是个深陷红尘的俗人罢了。

但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鹿王舍身赴死时说过的那句话——“汝等诸鹿,蹑我脊过,可达彼岸”。

彼时群鹿逃奔,独留鹿王身死湍流。沮渠青川现在突然提起这事,大概又是在装模作样扮演宽宏大度,将他比之鹿王,将敦煌百姓比之群鹿。

可笑的是,沮渠青川说错了。今日的敦煌子民与被困林间只顾逃命的鹿群完全不同。

这么想着,李翩慨然转身,凝眸回望自己的来路——沮渠青川也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霎时间面色黑如头顶浓云。

只见原本安安静静的洪范门内好像起了些躁动,不一会儿便有一群身着斩縗的人由城内鱼贯而出。

斩縗,乃五服之中最哀最痛的丧服。其以粗糙不堪的生麻布裁成,不缝边亦无装饰,乃臣为君服、子为父服。

放眼仔细看去,洪范门前那些衣重丧之人即非军士亦非官吏,皆是城中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彼此搀着挽着却无丝毫怯懦地走出城门,立在了娘子军之后。

出城的人越来越多,眼见着已在城下拉开一条东西绵延的白色长河。没有人推搡,也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目视着不远处的凉州君和那位新嗣河西王。而在他们目光的再前方便是焚台,凉州君会在那里自戕。

这些人的目光沉毅悲勇,他们是来给凉州君送行的。

李翩知道,除了眼前这些身着斩縗的百姓,城内还有数以万计的人身披缟素,从八十八个里闾的每一条巷内走出,勇敢地立于道旁。

因为刚才出城的时候他就已经见过那些百姓了。

他不是王,更不是皇帝,可在他一瘸一拐经过这些人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蓦然跪地向他叩首。

这一叩不因强权,不因荣禄,没有胁迫,亦没有谋划,只因他们知晓自己被面前这位瘸腿之人护佑着。

他们跪地叩首,乃为恩义,为心底拳拳涌流的真挚感激。

李翩上前扶起离自己最近的两人。那二人一老一少,少年人神色仍有些懵懂,可老人早已涕泪纵横。

人群之中亦可听闻阵阵啜泣,是有人终究按捺不住心头悲痛而哀哭。

李翩没说话,他只在少年肩上拍了拍,那意思是,快点长大,长大了就能守护家国。

放开按在少年肩上的手,他转身继续向洪范门走去。这一路上,他一直在想,佛祖常说慈悲,自己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慈悲”这个词。

慈悲就是——他为众生而死,众生以泪报他。

倘若诸天神佛真的冥冥有灵,此刻他们一定会看见,全城百姓自发地衣缟披素,为这个曾被他们误会过,被他们诋毁过的人而落泪不止。

百姓们并不愚蠢,也不是毫无认知的蝼蚁和臭虫,他们辨得清善与恶、真与假,也发自内心崇敬侠肝义胆。所以他们完全自发地走上街巷,走出城门——万民缟素送英魂。

人群就像流淌着的大雪,仍在不断地从洪范门汹涌而出。越聚越多,远远看去,真是一片茫茫大雪堆砌。

沮渠青川胯下的马儿也像是被这满目惨白给吓到了,不安地跺着蹄子,又打了个响鼻。

李翩正要收回远眺洪范门的目光,却忽然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跟在百姓之后从门内缓缓步出。

那人没穿世俗的斩縗,却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而行。

霎时间,李翩眼前一阵湿润——那是竺上座,恨铁不成钢的上座也来为他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