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敦煌九万场雪(229)

作者:慕清明 阅读记录

“啧,啧啧……”

李翩抿唇,舌尖与齿尖相碰,发出一种十足欠收拾的声音,并且眯着眼睛把林娇生从头看到脚,从脚看到头。

“你一个察子,是怎么有脸说这种话的?”

说完还抬起一根手指对着林娇生指指点点:“你小姑姑要是知道你把我们商议的军机全送给姑臧了,恐怕会第一个抽刀宰了你。”

林娇生呼吸一滞——凉州君这是,全知道了?

“凉州君果然是个大烂人,”林娇生干脆豁出去不装了,直接硬碰硬,“你拦了我的密信?”

谁知李翩却好整以暇地摇了摇手:“这件事,我本来就是想借你之力让姑臧那边知晓。我为何要拦?我巴不得你那密信快些送到才好。”

“你……究竟打什么主意?”林娇生感觉自己愈发看不透李翩。

李翩没回答这话,而是突然笃定地说:“你是景熙的人。”

林娇生一下子没藏住心中惊愕,脱口问道:“你怎么知道?”

“啧,你是什么时候露馅的,自己都不清楚?”李翩戏谑反问。

林娇生面色凝重地半低着头,脑海中飞速回忆自己究竟是怎么露了身份,可他想了半天却完全没个头绪。

那边,李翩挑着凤眼,一副舍我其谁的欠扁样儿,慢悠悠地开口说道:“……看在你快死了的份上,告诉你也无妨。”

第80章 如是因果(2) 吃土,会腹痛;揉眼,……

约略是李翩带着小凉公李谨从玉门大营巡阅回城后不久,敦煌城内突然开始流传起一篇名曰《答客书》的辞章。

世家公子们附庸风雅,总爱写些酸不溜丢的辞句,汉时盛行的大赋到如今已鲜有人撰,目下更受青睐的是百十来字情意绵绵的小赋。

这些人不仅爱写,写完之后还爱让人四处传诵,流传范围愈广,自然就代表着撰写之人愈有才华。

大圆脸盘的李见书整日扛着督邮的担子满城乱窜,窜着窜着也听到了那些世家贵胄口中吟诵的《答客书》,觉得有意思,就抄了一份屁颠颠地拿去讨好族叔凉州君。

李翩接了那篇《答客书》,从头至尾读罢,颇为赞许。

“这是何人所作?”他问。

李见书乐呵呵地答:“侄想着小叔肯定喜欢,特意誊了来。听人说是景熙侯闲来无事挥笔写就。”

“沮渠青川?他倒是挺会舞文弄墨。”

后来那篇辞章就被李翩随手搁在了书斋的案几上,云行之路过的时候瞅了两眼,瞅完嫌弃地撇撇嘴,转身就出门偷鸡摸狗去了。

又过了大概半月左右,云安依例来找领导汇报工作。

领导左手邸报右手茶碗,吊儿郎当地倚着个木制三足几,见她来了,勾起凤眼轻轻一瞥,十成十的有大病。

李翩刚回敦煌的时候他们曾公事公办地商议过,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要在外人面前摆出极度不睦的样子。所以每每有事相商时,他们的见面地点既不在七宝堂也不在鹿脊居,而是在敦煌城外的一处芦亭。

那芦亭所在之地十分隐蔽,在城池西边,距阳禾门大约十里。亭内仅容二人相对而坐,亭外则是个荒弃的烽燧和其所附小坞,再旁边是大片大片茂盛的骆驼刺和梭梭,也不知李翩是怎么寻到这种又烂又破的鬼地方。

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和梭梭皆长势凶狠,芦亭沉默地立于其间,风沙扬起,在这漫天漫地的土黄中真是卑微又哀凉。若非李翩那一身骚包红衣够醒目,云安每次都差点儿找不准芦亭的位置。

此刻,云安拴了马走进芦亭,在李翩对面自顾自落座,瞄了眼李翩端着细呷的茶碗,碗内漂着一层浮土。

“吃土,会腹痛。”云安平静地说。

听了这话,李翩不动声色地将茶碗从唇边拿开,放在了面前的土墩上。

忽地一阵大风吹过,尘沙向着面前飞来,李翩的眼睛本就难受,这时便忍不住抬手揉了揉。

“揉眼,会瞎。”云安淡定地说。

李翩双眉蹙起看向云安,正要说话,却听云安又道:“皱眉,不吉利。”

“云常宁,你故意的吧?”李翩简直忍无可忍,“你在报复我?”

云安不置可否地晃晃头,见好就收地换了个话题:“军市缴纳的赋税我想用来给女军置办新的甲胄。”

听了这话,李翩正色道:“依制,军市赋税属将军私有,你可以留着自用,不必贴补给女军。”

军市与民市、胡市不同,它是由军队掌管的市肆,其赋税之额由将军收入囊中。所以在过往很多时候,军市就成了将军们为自己捞私房钱的好地方。

云安也有军士赋税的收额,但她几乎每次都将这些钱用在了女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