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也无法公开反驳武皇,只能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此时他们也没空再担心被女子们抓住契机翻盘,他们被打击得心中只剩下祈求天幕不要再没完没了说这事了。
他们真的担心再这么下去,他们真要觉得他们的孩子其实根本不属于他们了。
好在这一次天幕似乎听见了他们的祈求,终于结束了这次吐槽。
【好吧,说的有些多了,让我们继续回到正题。】
【安乐大帝颁布两项政策之后自然也遭到了不少反对,首先是婚龄。大臣们劝谏安乐大帝要为国家的人口多做考虑,这么一提高后,人口增长速度会大大降低。】
【对此,安乐大帝只是呵呵一笑,然后表示她本就不想让人口增长的那般快。】
第66章
天幕下的人们再次愣住,这说的是什么话?怎么可能有帝王能够不重视人口数?
人口的多少直接代表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资源,有足够多的人口后,国家才能强大,才能产出更多的东西。
显然天幕中的朝臣们也有相同的疑问,所以天幕接下来的话便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问。
【当然安乐大帝这个想法一出,顿时又引起了无数人的反对。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古人一直认为多子多孙才是福气,不管是一个家族还是整个民族。】
【面对众人的质疑,这一次安乐大帝倒是异乎寻常的有耐心,她将疑惑的朝臣们带到了长安城外。
“大家可以看看这田,这山,这水,田地的肥力大不如前,山上的树木也少了许多露出了大量的山石甚至就连河中的水也变得浑浊,因为一片土地的承载力终究是有限的”
“虽说这些时日因为推广了那些改良物种,让长安周边的粮食产量大增,但随着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资源不足的情况又会渐渐变得严重了起来。所以与其等到那一天,不如从现在开始就不稍稍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天幕下李云乐叹了口气,看来不管哪段历史中,长安地区都逃不过地区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啊!
她记得要在高宗当政之时,长安的粮食便不够吃了,所以高宗便常带着满朝文武去洛阳“乞食”,减轻从外地运输粮食的压力。
而如今哪怕她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水资源,土地资源依旧会不够。
也因此哪怕是上辈子的后世,技术进步后,西安地区自唐朝后便再也没有担任过首都。
毕竟西安那时的资源有限,且环境被破坏严重,再加上经济中心南迁,威胁华夏的少数民族们逐渐从游牧民族变成渔猎和农耕结合的民族,华夏王朝也的确再没必要回到长安地区建都。
至于后来,整个世界由陆权逐渐转变为海权,长安更是
只是这一次不知道在她穿来后,能不能改变长安的命运让它继续担任首都,毕竟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真真是华夏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寄托。
不过李云乐很快便停止了纠结,首都不首都的也没那么重要。
她相信在她的努力下长安不再会像原本那般资源枯竭,哪怕当不了首都,想必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发光发热,毕竟它本就处在联通欧洲大陆的重要要道之上。
武皇和朝臣们都是心有余悸,毕竟长安地区的环境问题的确很严重,不然武皇也不能那么顺利地将洛阳设为东都,在洛阳上朝了数百年。
他们承认人口不能无序增长,需要控制,但是现在明显还不到那步啊!
别说现在的人口相较于如今的土地都不算多,更何况不是说未来还要占领全世界吗?
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怎么去占领呢?怎么就不想要人口增长那么多了?这怎么行!
他们欲言又止地望向李云乐,然而这时天幕却是已经主动解释了起来。
【每每看到这一段话,我都会感叹安乐大帝是真的很有远见,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远见的,比如那时的朝臣们,他们虽然也见到了长安地区因为人口过多导致环境满目疮痍,但依旧认为人口最好越多越好,毕竟那时整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的空地等着他们去征服呢。】
【安乐大帝听见他们的理由后也没有直接否定掉他们的想法,而是继续解释。
“朕知道华夏还需要更多的人口,朕也不是不想要更多的人口,但前提是健康正常的人口。如果因为急功近利想要增加人口,让百姓生出大量不健康的婴儿,那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倒对社会对孩子的家人都是拖累啊!而相反,如果华夏的新生儿大多身体健康,能够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拥有基本的科学素养,那哪怕他们去到一个异族相对较多的地方,他们也能凭借他们先进的文化将他们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