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念念十八年[刑侦](135)

作者:书自清 阅读记录

“嗯,对。”章弥真点头。

“我们现在改变一下筛查条件,那就是把身高条件放宽到170以上,高中也不要限定在鸿鹄教育附近。因为那个水泥斜坡上留下的脚印,有可能是凶手故意穿大鞋子伪造的。而他也不一定非要居住在鸿鹄教育附近,有可能是专程从更远的地方跑到鸿鹄教育来上课的。”

秦梓需一边说,一边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将之前章弥真打印出来的排查名单放到了桌面上,一共五页纸,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名,纸页都被秦梓需翻得卷边了。

“可这样还怎么筛,人太多了!”章弥真很困惑。

“你先帮我找一下,按照当前改过的筛查条件,邵彦华在不在里面?”

章弥真急忙拽过名单,飞速浏览过去,很快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还真是在这个筛检条件里。可我不明白,你看,他家住在尚春坊巷106号,他上的是师范附中,这两个地方都在城南,而鸿鹄教育在城东北,这都南辕北辙了,当年胥城的地铁都还没开通,除了打车就只能坐公交,这两个地方一趟就是四十分钟往上。我觉得你这个筛查条件,并不足以锁定在他身上。”

“别忘了,他是最接近那对母女描述出的画像的人物,这一点加权很重。”秦梓需道。

此时她搁笔,将写好的纸推到章弥真跟前。章弥真看到这张纸画了一个人物关系图,中央的人物是魏嘉康。

魏嘉康名字的右上角拉出一条线,圈了一个人名——邵彦华。此两人的连接线中央写“疑似霸凌控制”,线段靠近邵彦华的位置打了个箭头,指向邵彦华。

魏嘉康下方拉出一条线,用方框框了一个公司名——华新高科。并有一段补充内容:“软件工程师,父医生,母是医药代表,家境殷实,班里核心人物。”

魏嘉康的左侧拉出一条线,圆圈圈了一个人名——沈赓。沈赓的下方拉了一个方框,写了“服役2年,继承家里纺织厂,叔叔是医生。”

最后,从魏嘉康这里还拉出一条线,端头打了个圈,里面是个问号。

“这什么意思?”章弥真不解。

“我要查魏嘉康的关系网,此人是当年4班的核心人物,他身边聚集了一个小团体,邵彦华是他的跟班之一。这个沈赓初中时是1班的,看上去和魏嘉康不熟,但他却和魏嘉康同时上了鸿鹄教育,我不信这两人之间没有关系。

“沈赓家里是开纺织厂的,他当过兵,叔叔还是医生,有可能接触到乙/醚。凶手所具备的几个特质,他身上都有。当然他的相貌已经被排除了。

“而魏嘉康是富二代,还是软件工程师,我猜他应该是最早的那一批有家庭电脑、能够上网的人。且他家里也有医药背景,有可能接触到乙/醚。同样,他的相貌也被排除了。

“我现在怀疑的是,凶手是不是从别人身上吸取和学习到了一些特长,利用交际圈来扩大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犯罪?不论是魏嘉康还是沈赓,可能都有意无意的和凶手接触过,被凶手利用了。”

章弥真想了想,道:“所以这个问号,就是指的凶手?”

“对。”秦梓需点头。

“你的意思是,凶手确实根本不在我们之前设定的排查范围内,他有可能是因为受到魏嘉康控制,又或者他为了主动接触魏嘉康,而特意跑得很远,专门去鸿鹄教育上课,走这个途径来接触魏嘉康?”

“对,就是这个意思。”秦梓需再点头。

“我懂了,所以你要查魏嘉康、沈赓的关系网,那这个邵彦华呢,该怎么查?”章弥真问。

“就从魏嘉康着手,顺藤摸瓜。邵彦华断得再干净,也不能说彻底就从人们的记忆里被抹除了吧。国内总有人记得他的,只要从他高中时期开始查,一定能搞清楚他后来的踪迹。”秦梓需道。

章弥真用签字笔的笔盖敲击着桌面,问道:

“你怀疑邵彦华就是凶手吗?或者,魏嘉康、沈赓有可能是他的帮凶?”

“邵彦华确实有较大嫌疑,但魏嘉康、沈赓是帮凶的可能性不高,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们都是帮凶,为什么杨莲会一点都不曾在调查笔记中留下记录?要知道犯罪团伙人越多,暴露的可能性越高。杨莲都查到那个份上了,丝毫没有察觉,不合理。

“我还是倾向于这应该是独狼犯下的系列杀人案,一直都是同一个凶手作案。虽然采取的是不同的杀人手法,但凶手的行事作风一直都很统一,他极度聪明狡猾,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能够很细心、耐心地追索和湮灭自己犯罪的证据。依据我对凶手做出的心理画像,他只相信他自己,不会把身家性命交到别人的手里。”秦梓需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