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暗含仰观天道的格局;临川,意在责任担当。
好!很好。
两人正用饭,褚遂良来了,来送今日收到的折子。这些折子必须整理分类才能送来。他抱着箱子,箱子里不同的格子里放着不同的格子。
今儿这折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贺喜的折子;一类是孩子的姓氏。
桐桐:“……”行!放下吧,放下我看。
其实桐桐就没看,她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其实不用看都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她吃完就睡了,四爷代劳看这个折子。
这里面有人提了,说是将来除了储君,都应该随父姓;还有人说,随父姓绝对不行,陛下本姓杨,还是应该正视与前隋的关系。言下之意,坏的是隋炀帝,可以把杨勇拉出来美化美化,毕竟杨勇无大错,还是个说的过去的人。而今有了孩子,有了传承了,若是不认父祖,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好榜样吗?
四爷把折子撇到一边,再看其他的,竟然还有人说,可惜往上追溯母系,比如册封云氏为皇帝,再往上,还可以追封祖母独孤伽罗为皇帝,依次往上推,追封五代。
这种属于猜度帝王心思,想着桐桐必然想确立女帝地位的。
可别扯了,要是按照母系算,怎么也追朔不到独孤伽罗身上。云氏往上应该是云氏的母亲才对,云氏是庶女,云氏的母亲在工匠之家做妾,出身必然极低。怎么不这么去追朔呢?
桐桐睡了一觉,将有代表性的折子看了一遍,然后全给打回去了,下旨意说:大皇女赐名华望岳,二皇子赐名华临川。
旨意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了。
人家不姓李,也不姓杨,姓了华了!以国为姓,有何意见?
要辩吗?
有多少姓氏最初不是国姓?周朝时期,鲁、晋、齐、郑、吴、燕、韩、魏、许、吕……等等等等。
这姓怎么了?国姓不行呀?那大家都别姓了呗。
你就说,你们是要怎么追朔吧!要怎么从经史典籍里找出条条框框来,咱往上溯源,就问这么姓行不行?
庾质:“……”
长孙安世:“…………”
陛下您要这么说,那……你有理!姓吧,姓华就姓华。只是不知道李唐有多少人要被笑死了。
父一个姓,母一个姓,孩子是另外的姓,当真是……唉!真叫人一言难尽。
这边添了孩子的事传到李唐,李渊先是喜,可听到姓氏之后,倒也未曾说什么。只是连名字都取好了,也没有国书送来,请他这个做祖父的给孩子赐名。
他心里多少是有些不高兴的。
“去告诉皇后一声。”
“皇后已收到雍王家信,告知得女得子之事。”
李渊沉吟了片刻,还是去看窦皇后了。
窦皇后极其高兴,正着人给准备厚礼。
李渊看着礼单,着实不成个样子。
窦皇后却笑道:“这是祖母给孙女孙子的……”何必弄的像是朝堂大事,“三郎能活下来已然不易,而今儿女双全,孩子康健,妾身这个做母亲的,心中不知有多欣慰。陛下,三郎有后了。”
李渊这才笑了:“是啊!儿女双全,有后了。是好事啊!”
“得叫人去瞧瞧,回来跟我说说孩子长什么模样,哪怕见不到,可只要听听……也心满意足。”窦夫人说着,就指着一箱子,“瞧瞧,那是三郎幼年用过的物件,此次捎带了去。”
李渊低声道:“未有国书来。”
“瞧您!您这两年添了多少皇子皇女,难道都郑重的递了国书给华朝?若说这些孩子乃庶出,不值当大动干戈,那嫡孙也出生了好几个了,不是一样没有国书?您未因添丁之事送国书,北华若是送国书来……也不合适!”
李渊:“……”这话也有理。
窦皇后便说:“您去忙吧!我召见了太子妃与诸位王妃,既然家信,此事便是家事!看看他们可有贺礼相送,一起送去便是。”
长孙氏将早就预备的小衣裳装了好几箱,便要进宫。添孩子是迟早的事,她早就预备好了,而今按照孩子的年岁,选合适季节穿的衣裳便是了。
要走了,她要去跟丈夫说一声。
李世民正在文学馆,跟诸位文学馆博士议事。
三郎早有信来,添了一双儿女之事也已告知了。这当然是好事,不仅是好事,林公所用’秘密建储‘一法,也是叫人感触颇深。
为何要秘密建储,针对的便是立嫡立长的规矩。
总说这个规矩是防着兄弟阋墙的,可有了这个规矩,兄弟反目的少了吗?
正议此事,长孙氏过来了,听了几句。
文学馆众人也是常见王妃的,并不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