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问:“你大几?”
“大二!”
桐桐:“……”所以,大三、大四,研究生可能更占优势。
江海摇头:“哥们不行!”有英文稿件,提前准备,这是可以的!但拿到稿子就要来,不给查阅单词和订正发音的机会,难过关。
桐桐也没想到,人家这个考核这么难,这么严格。
她抽的号在江海和夏娇前面,因此,被叫号后就得进去。进去静悄悄的,有个男生正上台,有个在台下站着,正在等待。
有学生会的学生指了指桌上的稿件,自己抽一份。
这种抽,肯定不会跟前面的人抽到同一份,也就没有现场作弊的可能。
她抽了一份,就去了等候区。
手里的这份是一段历史介绍,像是自先秦时期,澳门就属于百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百越便纳入了版图等等。
她看着,认真的听着。也得注意人家上台的流程,省的哪个环节错了。
台上正在考核的男生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这男人要么有在国外的经历,要么家里有涉外的家人,长期接触。
这就是家庭背景带来的好处,一般的孩子再怎么努力,在这一点上就是比不了。
在桐桐以为这个学生没问题的时候,谁知道人家考核没完,考核官是个戴眼镜的五十来岁的老师吧,他问说:“能简略的说一说澳门被殖民的历史吗?”
这是考现场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更是考核相关活动的知识积累。
桐桐心说,倒也也不是为难!如果主持人的台本上有许多关于历史的东西,而主持人本人对此没有积累,不熟悉,死记硬背,嘴瓢了就出大事了。尤其是人一紧张,短期内的记忆最容易混乱。不如本身就掌握的人手到擒来。
其实,如果接到通知做足了功课的,用一晚上的时间将这些背诵过关,今天应该也不会被难住。
但显然,小伙子对英语高度的自信,但一问到简说历史,当时连表情管理都没有了,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一脸的不可置信。然后愣了十多秒之后,只答说,“被殖民一百多年,谢谢。”
然后考核就结束了,没人再问。小伙子一边松领带一边往出走,这也太难了。
桐桐前面是个姑娘,人家上去了,桐桐就站过去,到台子边上。后面夏娇跟进来了,抽了资料之后,又站在等候区。
台上的女孩拿着稿子,发音很准,她这段是介绍一国两制的。念完了,老师又问:“说一说澳门的地理位置。”
女孩现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说了地域上与哪里哪里比邻,甚至出于经纬度,什么温带,什么气候,什么地形,有多少土地面积,人口,都附带着说了,极其详尽。
然后这个女生下台,拿到一张绿色的纸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个一下去,桐桐就紧跟着上去了。之前两个都有自我介绍,简单的几句话,中英两种语言。她也遵守这个流程,自我介绍。
然后便开始英文资料上的内容,她没看手里的稿子,单就背诵。
正中间那个严肃的男老师抬头看桐桐,这是第一个敢脱稿的。这需要的不仅是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心态。
在紧张的状态上,很难专注一件事的。她能在这个氛围里看几分钟,然后完全脱稿。这不紧说明记忆力比一般人优越,更说明心态稳定,能摈弃周围的环境,专注的去做一件事。
这种人……稳定!一般不会掉链子。
等这段完了,他先问:“能说一说澳门这个名称的由来吗?”
站在台子边上的夏娇倒吸一口气: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江海在等候区想抱头:老师没说让准备的这么细呀!
正难受呢,结果就听林雨桐在上面开始说,说古称是什么,明代时往往怎么称呼。什么’马交‘是贸易人对葡国人的称呼。
桐桐的声音不疾不徐,什么《澳门采诗》引《澳门记事》中记载了什么什么,《澳门纪略》中记载了什么什么,《粤省新语》中又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什么……
引经据典,大段的古文,不打磕绊,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而后,便是英语,将这段陈述马上用英语表述了出来。
江海听不懂对不对,但她敢主动多走一步,这就说明她有数,九成的可能都是对的。
他在下面偷偷给夏娇比大拇指:厉害了呀!你加油。
结果老师又问:“你怎么看待这次回归。”
江海马上站直了,要是遇到这种问题,说不定还过得去的。然后他就听,对方是怎么回答的。
结果这一听,江海若有所悟。林雨桐回答的全是报纸上的原话,没有加一点东西。而且,都出自人民日报社论!他平时也播这个,对报纸内容是极其熟悉的,一听就知道出自那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