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他不欲与之言,只拱手道:“非言尽于此,好自为之。告辞!”
张平忙追问:“公子尚未告知……那姚贾究竟是否为贪财之人。”
韩非再未回头,端直走了。
夏大夫陪在侧,还提醒:“公子,丞相有问。”
韩非看了夏大夫一眼:夏太后绝非蠢笨之人,秦先王嬴子楚亦非一般人,世皆称外甥随舅父,可嬴子楚哪有一丝随你这个舅父。
他这么想,在夏大夫第二次提醒他’丞相有问‘时,也忍不住这么说了。
谁知夏大夫憨憨一笑,问了一声:“秦公子成蟜,必是随公子一般聪慧。”
是的!成蟜乃是韩非堂外甥。外甥像舅父,便是堂外甥,也该是有些相似的。
韩非:“……”他一甩袖袍,冷眼看夏大夫。
夏大夫:“……”下臣失言?
韩非极其不悦,不知是无人听他意见,还是被夏大夫无意间怼了一下,总之,他不高兴。
不高兴的,桐桐远远一看便能看出来的程度。
她坐在车辇上,哈哈笑着看韩非:“师兄这是何意?兄在秦,我待之以上宾。我来韩,兄何以冷脸相迎。”
韩非潦草的拱手:“我赴秦,乃心怀善意,观秦、看秦,不曾起坏秦之心;长公主来韩,是否心怀善意?是否不起坏韩之心。此,非心中存疑,焉能笑的出来?”
桐桐点了点韩非:“聪明若师兄,何事能瞒您呢?”她一脸的嗔笑:“是是是!秦人虎狼之心,不怀好意,我此来心怀恶念!但即便如此,兄不让我过境不成?”
夏大夫忙道:“误会!误会!我大王极有诚意,下诏命臣等迎长公主,长公主请。”
桐桐趴在马车车窗上,朝夏大夫点了点头,又用手托着腮帮子看韩非:“韩师兄,您若不欢迎,我可就调转马头,走了。”
“莫莫莫!”夏大夫连忙拉住马缰绳,低声跟韩非道:“公子,万万不可!若是失礼于秦国,秦国必兴师问罪。若是因此而引发战祸,臣与公子尽皆罪人呐。”
韩非:“……”蠢蠢蠢!你将惧怕秦国,惧怕开战之姿态摆出来给赢蚕看,她作何想?
第758章 秦时风韵(85)一更
桐桐看着中原之地的韩国,叹了一声:“此地人杰地灵呐。”
韩非甩了袖袍,此言如同狼在赞叹羊羔的肥美。
但桐桐说的是真心话,她想到了张良,张良乃是韩国宰相之子,他家乃韩国勋贵,祖、父尽皆为相,他家在他父亲死后,便是变卖了家财奴仆,最落魄的时候还有三百奴。
还有一人,那便是韩信。
韩信现在还未曾出生吧,他应该出生在韩国被秦灭的前后,始皇帝一统六国之时,他也不过一孩童。而且,此人跟韩非一样,乃是韩国宗室。
韩襄王——韩厘王——韩惠王;
韩襄王——韩仓——韩信。
也就是说,韩信的父亲是而今这位韩王的小叔叔,他与韩惠王是堂兄弟的关系。
他出身极为显贵!
想一想,张良何许人?韩信何许人?
汉初三杰为张良、韩信、萧何。韩国勋贵出身的二人就在其中。
读汉史,知道韩信曾十分落魄,那是因为韩国被灭他才落魄的。他与张良乃是同病相怜。
试问问,是张良不恨秦呐?还是韩信不恨秦?
换位思考,害我一夜间一贫如洗,地位一落千丈者,不是仇人是甚?
不过,人杰地灵是真,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人也是真,恰遇世事变迁成就功业也是真。这三者缺一不可。
桐桐看着外面,问说:“师兄,我只知秦国今年有水患,却不知道韩国亦遭遇水患。”
韩非回说:“雨水过秦之后多数会入韩,强弱有别。”
“郑国确乃治水之才,为何不留于韩国兴修水利?”
韩非愕然的看桐桐:“长公主何以明知故问?”
桐桐一脸严肃:“公子,若是韩国兴修水利而罢兵,撤兵以治民,此地便是征伐吞并,亦无法治理。为何?民拥戴耳。我王确实打算攻伐韩国,韩国最弱,韩国地理位置最紧要,而恰逢我王束发之年亲政,需得一战树立威信,灭韩,此变为不得不行之事!此时,正遇韩意图疲秦弱秦,秦不当攻伐么?”
说着,就又一叹:“然,我王过村舍,见洪水肆虐之下,妇孺难以为生。在战与和,在王权与民生中,选’和‘与’民生‘。而韩王何以见百姓困顿而无动于衷呢?其视王权比民生重,韩国弱之根源,我今日才明白。君不重民,国何以强?”
韩非被气笑了,当真是诡辩:“国将不存,毛之焉附?”
桐桐:“……”割裂的如此厉害么?好吧!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