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后,沈清一夜未眠,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成册。翌日朝会,她未着宫装,只穿素衣,发间除了一支青玉钗,再无饰物。
“陛下,臣妇有本奏。”她声音清亮,将奏章呈上,“江南百姓因加征税赋,已至卖儿鬻女、挖野菜充饥的地步。请陛下明察!”
户部尚书郑怀仁立刻反驳:“公主此言差矣!国库空虚,不加征赋税,如何赈灾修堤?”
沈清不慌不忙,取出一本账册:“这是臣妇查到的去岁江南织造局账目。仅苏州一地,应入库丝绸三十万匹,实入十万匹。余下二十万匹的税银,去哪了?”
郑怀仁额头冒汗:“或……或有损耗……”
萧煜冷笑:“郑大人府上新添的太湖石,一块就值千两白银,这损耗,莫非都耗到您家去了?”
朝堂哗然。皇帝皱眉:“郑爱卿,可有此事?”
第65章 暗号
郑怀仁跪地喊冤,沈清却不再多言,抬手摘下青玉钗,重重跪地:“陛下,臣妇今日不以公主身份,只以一个见过百姓疾苦的妇人之名,恳请减免赋税,彻查贪腐!”
话音未落,青玉钗坠地,“啪”的一声脆响,断为两截。
满朝寂静。
皇帝看着地上碎裂的玉钗,又看向沈清坚定的眼神,缓缓起身:“准奏。”
三月后,减税诏书下达,市集重现热闹。天香阁改良的“九转香”广销各地,商税不降反增。
小瑞莲在香道学堂里,有模有样地教孩子们辨识药材:“这是当归,闻起来甜甜的……”
沈清站在门外,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唇角微扬。
萧煜轻声道:“陛下今早下诏,永减农税三成。”
“永减农税三成?“沈清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几滴琥珀色的茶水溅落在她素白的衣袖上。她顾不得擦拭,一双杏眼直直望向萧煜,“陛下当真下诏了?“
萧煜含笑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绢帛,小心翼翼地展开:“今早朝会上颁布的,我特意抄录了一份带回来。“
沈清接过诏书,指尖轻轻抚过上面工整的字迹。
努力没有白费,那些彻夜难眠的奏章,那些冒着风险收集的证据——全都值得了。
“娘亲!“瑞莲从门外蹦跳着跑进来,小脸上沾着几片草叶,显然是刚从香道学堂回来。她好奇地凑到沈清身边,“这是什么呀?“
沈清将女儿揽入怀中,声音微微发颤:“这是陛下的恩典,从今往后,百姓们种地的赋税要减三成呢。“
“就像学堂里阿牛家那样吗?“瑞莲仰起小脸,眼睛亮晶晶的,“阿牛说他爹爹去年缴完税,家里连肉都吃不起呢。“
沈清喉头一哽,眼前浮现出下乡查访时见过的那些面黄肌瘦的农人,那些被赋税压弯的脊背。她将瑞莲搂得更紧了些:“是啊,以后阿牛家能多吃几回肉了。“
萧煜看着妻女,眼中满是柔情。他轻咳一声,故作严肃道:“如此喜事,是不是该庆祝一番?我听说西市新到了一批江南鲥鱼...“
“我去准备!“沈清突然站起身,眼中闪烁着久违的活力,“今日我要亲自下厨。瑞莲,去告诉厨房,今晚设家宴!“
瑞莲欢呼一声,像只小蝴蝶般飞了出去。萧煜望着妻子泛红的脸颊,轻声道:“你很久没这么高兴了。“
沈清将诏书贴在胸前,眼中泛起水光:“夫君,你知道吗?我在民间走访时,见过一个老农,他为了缴税,不得不卖掉唯一的耕牛。后来田里收成不好,他...“她的声音哽咽了一下,“他活活饿死了。如今这样的悲剧能少一些,我怎能不高兴?“
萧煜伸手拭去她眼角的泪珠:“这都是你的功劳。“
“不,是我们共同的功劳。“沈清握住萧煜的手.
萧煜神色一凝:“不过此举确实会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
沈清挺直了脊背,眼神坚定:“我既敢在金銮殿上摔钗请命,就不怕这些。只要百姓能得实惠,我个人的安危算不得什么。“
萧煜凝视着妻子倔强的侧脸,心中既骄傲又心疼。他忽然展颜一笑:“好了,今日不说这些。不是要准备家宴吗?我来帮你。“
厨房里很快热闹起来。沈清挽起袖子,亲自操刀处理那条肥美的鲥鱼。萧煜则在一旁笨手笨脚地剥着莲子,不时被沈清笑着纠正。瑞莲跑前跑后,一会儿递调料,一会儿摆碗筷,小脸上满是兴奋。
“娘亲,我把你最喜欢的青瓷盘拿来了!“瑞莲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致的盘子,上面绘着淡雅的莲花。
沈清接过盘子,心中一暖。这是她出嫁时从宫中带出来的嫁妆之一,平日很少使用。今日这样的喜事,确实该用最好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