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不希望为了“更好的代入感”而牺牲我想塑造的“idolization”类型的女主人公,现在数不胜数的作品里几乎无所不能的偶像崇拜型的男性角色很多,而我想塑造同样是英雄但会比传统男英雄要更有同理心与共情力量的女主角。
由于我始终认为性格的形成和基因遗传、后天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埃尔的人格就是她父母的基因和教育、两者的总和。在塑造她性格时我参考了以下几个人(受他们的灵感启发so排序不分先后啦):1. 是3岁出道30岁二封奥斯卡影后的朱迪福斯特(14岁出演《出租车司机》首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为该角色她从12岁就开始准备并对边缘型的复杂角色理解深刻,17岁在采访中更是说出名言“女性角色的人格魅力是智慧、韧性和癫狂,男性角色的魅力则是脆弱感和敏感”,耶鲁毕业的朱迪是演艺圈中很深入人心的早慧早熟型童星,在《沉默的羔羊》里贡献出影史上最经典的FBI女警员形象,前几年一部电影《好莱坞往事》里面设定早熟的小女孩演员致敬了她);2. 被评价“一直在做正确的事”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个出身优渥的贵族后裔,在初恋也是后来的妻子埃莉诺的影响下同情底层人民,天意弄人的重病也没有击垮他,真正意义上把一生奉献给灯塔国的英雄式人物);3. 我高三的前桌女同学,算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气质、才智与脸一样伟大”的美女,我对埃尔沉稳而富有吸引力的气质正是照着她去写的,一举一动都很优雅,聪明,低调,她是年级第一(偶尔第二),静静看书的时候像一幅油画,她简直给我枯燥的高三一整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光辉吧,哈哈我现在回忆起来还怪害羞的;4. 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这位俄罗斯国宝级女演员也是家境良好的出身,从小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5. 还有一些就是现实中我母亲的有钱朋友家的小孩了,这方面我就是单纯观察这种精英家教下孩子的谈吐,言行举止的风格等等,不得不承认我会有种我还在玩泥巴他们已经想着研究造火箭的阶层差距……不过,嘛,我还算比较乐观地相信我之所以喜欢写故事是因为无论来自哪个阶级,对文学的同样热爱拉近了我们,让我们欢聚在此,anyway,感恩每个愿意看下去的读者。
另外有一点就是我清楚自己的天赋和技艺不精,所以经常在正文中通过引用别人的理论来推进我的表达,然后也是我已经毕业两年了大学学过的外国文学西方文论语言学这些都是水过鸭背,所以其实大家看个乐就好(或者刚好你考研的话加深印象【不是
确实我不想塑造一个衬托男角色的工具人(像是女主的存在是为了凸显男主有情感的这种设定达咩)
基于该文的前传是我的另一篇《HP流放》,我想《HP复燃》的大概故事走向也许不难猜测。
创作这个故事时我一直想起以前读过的一则轶事:维克多·雨果在青年时亲眼目睹一位姑娘被刽子手用烧红的烙铁按在肩背上,只因为她在买菜时偷吃了东西,而那惨叫声萦绕在他心里四十余年。
思及此,我挑战着自己,企图塑造一个具有崇高感的角色与故事。
“崇高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这就把作者的全副力量在一闪耀之中完全显现出来。”——卡苏斯·朗吉努斯《论崇高》
谈完女主角,我想谈谈我眼中的小天狼星。原著对他着墨不算多,我把他出场的部分翻来覆去地看,又加上电影版本的演绎,一个“Bildungsroman”型角色(*成长小说,源于18C末期德国,个人觉得最典型的作品是《Great Expectations》by Dickens)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成长线也会在我的文中有所凸显。小天狼星在HP系列虽然是位配角,但是挚友死亡前后的变化是跃然于纸的,而他对友谊黄金般忠诚、企图反叛与摆脱家族的影响却仍被祖传疯狂的内核所笼罩一生……这些特质尤其吸引着我,我想在他眼中没有什么能比友情更重要,詹姆和他就像“心和心连在一起,叫人看不出任何分别(米歇尔·蒙田语)”级别的友谊。原著并没有描述他的私人感情,而这是我最好奇的部分,他因长相受到大量青睐,却毫不在意,于是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在我设置的“If”语境下他如何触碰爱情,结论为,他需要在此前陷入深刻的友谊——
所以毋庸置疑,延续我一贯热爱的“死灰感情线”的风格,在大量篇幅下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更趋于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