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写的这个地方叫赵家屯,村里的人大多都姓赵,离赵家镇走路1个小时。
坐车差不多20多分钟,挺近的。
打定主意只请半天假,林亦依背着原主的挎包出了门。
一路上凭着书里的开篇描写,一条大道往前走就能到镇上。
开始还不觉得害怕,慢慢的四周都是陌生的乡间风景,天也没有大亮,估计还不到七点。
林亦依有点害怕,在路边捡了根木棍,当作防身。
大着胆子闷着头往前走,一路无事,道路两边的农田渐渐有了人影,都是农作的农民。
等到天光大亮,朝阳升起,驱散了雾气和些许凉意,抬眼就看见前面的高低错落的红砖瓦房。
林亦依到了镇上,打听着问路去了供销社,她以为她出门的早,人肯定还不多,结果一到供销社门口,里面挤满了人。
一通折腾后,她的麻花辫都挤散了。
买了肥皂香皂,几条月事带,卫生纸,三条小短裤,两件背心,牙刷牙粉,两块毛巾,三双尼龙袜,等等之类的。
买好了一堆新的生活用品,肚子也饿的不行,40块花得还剩20多块。
到了国营饭店。
林亦依看着手里的几张面粉票和肉票,买了四个大肉包,一口咬下去,油乎乎的,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包子格外的香。
她是南方人,很少吃面食,基本顿顿吃米饭炒菜。
现在居然觉得这包子前所未有的馋人,一口气吃了两大个,剩下的装油纸包带回去,准备晚上再吃。
到了这份上,吃啥都是香吧。
拎着一包东西,林亦依慢悠悠的往回走,来回都是步行,差点把她累岔气。
突然身后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林亦依赶紧靠边回头看。
飞起好大的尘土。
这条路没分叉道,目的地就只有一个赵家屯,心思一转,林亦依挥手拦车。
“同志,同志,能不能搭个顺风车啊?”
赵盛看清拦车的人,发现是昨天跳河的知青,没多想,顺路的事就停车招呼道:“上来。”
遇到同村人,捎带一截也是常有的事。
他人真不错,林亦依对开车师傅礼貌微笑,拿着一大包东西就爬上了拖拉机。
“谢谢你,同志,要不是遇到你,我估计得走很久。”
听她说话赵盛就知道这知青好像没认出来他,不过他也没多话,一言不发的驾驶着拖拉机。
不一会儿,拖拉机到了村口,林亦依刚下车还没站稳,赵盛就又开着拖拉机走远了。
拖拉机噪音太大,颠簸的不行,一张嘴就是尘土飞扬,完全不适合聊天,刚刚她也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
昨天救她的那个人,她也不知道是谁,长相也没看清楚人就跑没影了。
这村里的男人都流行沉默是金?拔腿就走不留名?
回到知青点,林亦依发现大家都吃过午饭准备出门上工,她快速放好东西,锁好柜子,跟着女知青们往外走。
跟着大部队到了田地,路上经过其他村里人旁边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偷瞄她,然后回头和身边人嘀嘀咕咕说小话。
凭她上大学的住校经验,女人多了是非就多,四个人六个群。
想着昨天掉河里的事情,应该传的就是这事的闲话,只要不当面对着她耳朵边说,她可以全当没听见。
做人不能太玻璃心。
否则气坏的只能是自己。
到了土豆地的时候林亦依有点懵,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她的农活分工是什么?
冬日的阳光和煦,洒在身上也是暖洋洋的,就是感觉紫外线有点强。
在场除了他们知青点的人要白点,其他本地人都是一个赛一个黑瘦黄。
下地干活时间久了,她肯定也会变成乡下柴火妞。
吃食全是粗杂粮不见荤腥,还得辛苦耕种,能白胖的起来才有鬼。
林亦依有点为自己以后的田园生活担忧。
王文也作为知青点的管理人安排完知青们的下午分工,看到发呆的林亦依,无奈的摇摇头。
“林亦依同志,站着干什么?还不拿把锄头挖土豆。
别磨蹭,开始干活!”
说完林亦依,王文也又开始招呼其他知青,“今天分到的这两亩地,大家还得加油干。
今年晚冬,如今天一天比一天冷,趁着这几天天好,抓紧时间收土豆,完事就可以清闲一阵了。”
林亦依听从安排挑了把小锄头,大的她感觉有点沉,多挥两下估计得练出麒麟臂。
锄头也不知道是谁用过,锄柄上面粘着干涸的泥巴,有点嫌弃的撇撇嘴,撸了两把枯萎的叶子擦干净。
看着一大片全是黄绿色草的庄稼地,她压根分不清什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