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总有人对本副史居心不臣/总有人对本副史图谋不轨(160)

作者:芸水溪月 阅读记录

“陛下恕微臣管教不严,颜少卿没别的意思,只是军令告下,淀州有难定州一定不保,为陛下安危,夏将军才冒然出征啊。”

“陛下,”卢溪贤颤巍巍弯膝再拜叩首,“救李将军于危难,老臣以为,此等男儿怀救国心性是大宋国幸,虽行事欠妥,陛下不奖也不罚,可好?”

听着重臣一番说辞,邱茗手心冒冷汗,龙椅上的人看不清表情,沉寂半晌后终于。

“朕无恙,”皇帝微笑,目光扫向台下,“众卿所言在理,不过夏衍劳苦在外也是难为他了,稍许奖赏也是有的,就依卢阁老的意思吧。”

说着看向曲士良,“刑部对逆党的清算应有着落了,虽说管教不严不是尚书大人的不是,但曲卿,最近刑部尸位素餐者,你该警醒点了,得多和颜大人交流才是啊。”

“是是是。”曲士良头点得拨浪鼓似的,口口声声念叨谨记教诲,旁边的大理寺卿闻言恭敬拜上,一并跪下。

“大理寺有曲大人关照,必为陛下办事。”大理寺卿颜宽向来习惯了干什么事都和稀泥、瞻前顾后的刑部尚书,直言道,“请陛下放心,尚书大人疑问,一定知无不答。”

“这就对了,”皇帝心满意足地笑了,“二位淮州才子受先帝提携,切莫辜负了贤者之名,日后齐心协力为朝廷效力吧。”

台下人应声答下,这件事便告一段落了。

兖北战事,邱茗比众臣早半日知晓。

行书院的消息来得比以往都快,他正琢磨夏衍怎么连续三日没写信,看见太监元振小跑进门,尖声尖气告诉他胜局已定,不日便可回京,让他大松了口气,长久来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院前潭水表面结了层薄冰,边缘堆满了枯萎的落叶,坐入书阁,一枚檀香升起,手边信纸累得很厚,点点墨香袭来,思绪又开始想远在天边的人。

一个多月来。

他写过上京银杏金黄璀璨,风一吹,薅光了枝干,宋子期捡了银杏果入药,天气转凉,常安煎的药很难喝。

清秀的字迹总在落款处表上小字,待君归。

夏衍给他回信。

展信佳,见字如晤。

塞北大雪飘飞,竹简之逗容风,把少年扔到了雪里。而后又道,不日寒气入中原,提醒他注意身体。

折起信纸,尾款的字存有温度。

念君安。

“安”字最后一顿力道不足,墨迹淡了些。

可以想象,披着战火回营帐的人褪去战甲,手臂上落下伤痕,孤灯夜盏照下一方人影,字迹舒展间写下一纸家书。

双方心照不宣,夏衍没追问他是不是犯过气喘,他也没过问夏衍是不是受了伤。

满心的期许、忐忑,让人更加焦虑。

邱茗不自觉攥紧衣袖,没关系,再过几天就能见到了。

“副史大人,何事如此高兴?”元振套他话的技术愈发娴熟,朝后跟他进屋的太监歪头谄媚,嘴角咧成花,“这一个月了,奴才还没见过大人笑呢。”

“北境安定合陛下心意,自然高兴,”邱茗意识到自己表情过于明显了,咳了声,沉眉向人施薄礼,“何事劳元大人亲自前来?”

“哎呦喂,给副史大人跑腿怎能说劳累,奴才定是自愿的啊。”

邱茗含下眼,未接话茬,元振有意套近乎,肯定是有事相告,亦或者探他的口风,不知韶华公主又召他做什么,遂笑,“近日节气交替朝中人甚少走动,元大人冒寒而来,我行书院也不是吃茶的地方。”

“自然自然,大人您日夜操劳御前,奴才怎敢耽误您休息,”一副腔调讲得油嘴滑舌,未说完便信誓旦旦捧礼盒献上,“听闻大人好茶,正赶巧内侍监新进的淮州茶点,特意给您送来。”

说着兰花指指了精巧的食盒,“都是个顶个的好,送完了东宫和永宁殿,奴才第一个就想到您了。”

去过永宁殿了?

邱茗淡淡扫了眼,没拒绝,谢过后塞了点碎银子便把人打发走了。

无缘无故送淮州糕点,他不信这奴才会如此好心。

打开木盖,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粉色的定胜糕,飘出一阵甜腻的豆沙味。

邱茗没吃,他喜欢糕点,但不喜欢太甜的,淮州的点心还是桂花糕好吃。

指尖在食盒四周叩了叩,侧耳听内部响动,摸了边缘,忽而咔哒一声,翻出底部的暗格。

是封信。

邱茗不禁皱眉,看见信角粘了将篱树叶片,心里一沉。

韶华公主……

多日来,韶华公主未过问他的行踪,期间只言片语谢他荆安相救,也恭贺他升位得权,今天突然遣人送信,难道发生了什么?

摸着信封,心中隐隐不安,再三犹豫后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