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当年在册立高瑄为后时就做好了打算,为的就是彻底削了外戚这一支势力。
而高瑄育有三位公主,膝下并无男嗣,皇帝又不愿意召重臣之女入后宫,便流连于宫内梨园,挑选毫无根基、背景的美貌女子为妃嫔,舞者莲起就是“最幸运”的一位。
这个连正经姓名也没有的舞者,因为她舞姿卓绝,如青莲亭亭生起于瑶池而得名“莲起”,她得到皇帝的青睐后入后宫为嫔,而后终于为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男嗣,晋升为妃,封号为“丽”,并赐姓“卢”,入范阳卢氏之谱系。毕竟是皇储的生母,皇帝为了抬高她的身价煞费苦心。
皇帝行将就木之时,男嗣不过三岁,根本无法独立继承大统,于是皇帝将玺印两枚分别交予高瑄和卢莲起,圣旨只有同时盖上两枚印鉴才能生效,意思是要她们二人一同垂帘辅政。
他心想,高瑄沉静智慧,却不是小皇帝生母,无法独揽大权;莲起虽是诞育了皇储,但她出身低微,又只善歌舞奉承而不识大局,根本不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既要借助两个女人的力量,又处处防备着她们,他为自己的布局而得意。
这位皇帝一生没有任何辉煌的政绩,可是他却把毕生的智慧都用在勾心斗角上,而这第二支势力则是他自己的心腹——宦官。
宦官集团以从皇帝幼时就陪同他一起成长的亲信太监李三宝为首,近年皇帝身体不好时,常让李三宝给他念奏折,甚至替他写批注、盖印鉴。
于是,李三宝在某些人眼里就差点成为了“副皇帝”,许多人来巴结他,自然也有许多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其中就有宰相等人。
他深得皇帝信任,越来越自命不凡起来,可惜皇帝不算太糊涂,知道青史之上有许多宦官祸政的旧事,启用李三宝是要提防宰相等人的挟制,让他替自己办些事,但不意味着真的让李三宝成功越权。
所以,在他临终之时,并没有像授予高瑄和卢莲起权力一样,交代李三宝。李三宝心生怨怼之际,打起了新的算盘。
第三支势力则是朝廷重臣,这一支具备最强的力量和最大的影响力,皇帝既爱又恨,想杀得一干二净,却不得不将江山托付于此。
他选定了以宰相在内的五位大臣为托孤重臣,托孤重臣拥有草拟圣旨、遵照执行等等大权,与高卢二人互为牵制。
皇帝驾鹤西去之后,三方势力的角斗立刻被端到了台面上。
刚开始的时候,按照势力从高到低排名,托孤大臣一派首屈一指,宦官派被先帝养了三四年,其实力紧随托孤一派之后,而最弱势的就是于前朝之事一问三不知,朝中又无半个外戚帮衬的太后一派。
李三宝心知托孤大臣看自己不顺眼,就想与两宫太后联手,保全自己的富贵。
但他打心底看不起这两个三十岁上下的深宫女人,认为自己忠心耿耿追随先帝一辈子,当年替先帝处理奏章也是得心应手,这托孤大臣当是自己才对!所以他想先让借太后之手打击托孤重臣,随后再一跃而上,做个九千岁。
可他唯一一次小看人,就看错了,他本以为那些个孤儿寡母是最好欺负的。
那个表面与世无争贤良淑德的皇后有自己的野心,而那个看似不识大局的卑贱舞者也有自己的打算。
两宫太后假意接受了李三宝的邀请,合作面对托孤大臣。而后,高太后建议李三宝亲自护送先帝梓宫前往陵寝安葬,以向天下人展示和强调他作为皇帝近臣的忠心和地位,好大喜功的李三宝立即召集了他的一大群跟班前往,显示排场,给宰相等人“警告”。
在李三宝带着亲信一哄而出后,高瑄宣召宰相入宫商议小皇帝的帝师人选,同一时期,卢莲起派人暗中传讯给李三宝,称宰相要痛陈李三宝抢占长安庄园、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等等十条大罪,威逼两宫太后盖印,处决李三宝。
自知并未抢占庄园的李三宝心急如焚,料想这是宰相针对他,急匆匆撇下亲信回宫申辩。
皇宫中,待宰相与李三宝一对眼,才知道彼此都中了两宫太后的计,根本没有抢占庄园之事,这是太后们虚构出来的诱饵,先调虎离山,再置之死地。
就在此时,卢莲起持剑而出,一剑毙了李三宝的命,她自小练习剑舞,如今用起开刃的利剑杀一个毫无防备的太监简直是易如反掌。
宰相大骇,却见高瑄气定神闲地拿出一道加盖了印鉴的圣旨,让宫人交给他,高瑄说这是李三宝这些年来所犯下的罪行,当告知天下,并且肃清他的同党,还朝野一个清净,告慰先帝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