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写小说养家(41)

作者:李七郎 阅读记录

早晨五更起来吃饭,到现在也快十一个小时了。

杨蔓娘那会子在去朱雀门小报报房的时候,就肚子饿了,干吃了一个从家里带的烤土豆。

那点子东西这会子早消化了,这会子肚子饿的咕咕叫。

花了十文钱,在附近牛行街一家叫苏婆婆肉饼的小食肆里,买了两个刚出锅的羊肉小葱饼。

这里靠近御街和潘楼南街,租金不便宜,生意不好的话,根本承受不起。

所以。

凡是能在这里开店卖小食的,都是有真手艺的,无论是味道还是卫生,都绝对是挑不出毛病的。

说起来,这也算某种严选吧。

羊肉小葱饼,顾名思义是用面粉,葱花和羊肉制作而成。

饼身外皮色泽澄黄,油光腊亮,鲜香微辣。

饼皮薄而香脆,外酥里嫩,葱香四溢。

一口咬下去。

香极了!

羊肉的鲜美与葱香的浓郁相互融合,回味无穷。

杨蔓娘忍不住微微喟叹。

来大宋这么久,除了上一次在矾楼的员工餐的时候,吃了一小碟豆腐炖肉外。

自己总算是再一次吃到肉了。

这肉,怎么就这么好吃呢!

杨蔓娘狼吞虎咽的吃完了一个羊肉小葱饼,才解了穿越过来这些天攒下的那股子馋劲儿。

当然。

赚了钱杨蔓娘,自然也不会忘了自己之前给家里弟弟妹妹的承诺。

毕竟,自己能有机会成功,背后离不开老二杨士林和老三杨盼娘的背后支持。

杨蔓娘自然也没有小气。

又花了二十文钱,买了四个带走的羊肉小葱饼。

让老板包好。

第20章

这会子还早,天还没有黑,倒是也不急着回家。

杨蔓娘又拿起第二个羊肉小葱饼。

一边慢条斯理的品味着,一边出了牛行街,沿着潘楼南街往南走。

没一会儿功夫,便到了有名的界身巷,这里是汴京城最大的金银和丝帛的交易中心,交易金额动辄上千万,类似于现代的各大银行,很是财大气粗。

所以。

这一带房屋楼宇,都造的极为雄伟壮丽,店面也很宽阔。

界身巷再往东走,便是著名的潘楼。

所谓潘楼,也并不是一座楼。

而是一座巨大的自由贸易市场。

一进潘楼,就是一股子巨大的喧嚣和叫卖声儿。

这里卖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种类齐全。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这里买不到的。

卖二手衣物的、卖书画笔墨的、卖玉器珍玩的、卖鹿茸犀牛角、金器的,卖妇女的头饰、冠梳、领抹、日用品的。

有卖菜的,卖羊头、肚肺子、红白腰子、牛肚、牛百叶、牛奶,活的鸡鸭鹅鹌鹑、兔子、斑鸠、鸽子的。

也有卖螃蟹、卖鱼虾,蛏子,蛤蜊之类水产品的。

还有各种手艺人卖捏泥人,糖人儿的,卖风筝灯笼,陶牛陶马的。

还有各种小摊儿上现做的香甜的甜点心,如酥蜜食、桂花糕,枣饼 ,糍糕,豆沙馅汤圆、香糖果子、雕花蜜饯这些。

摊主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断的高声叫卖着吸引顾客驻足。

杨蔓娘进来潘楼也没有闲着,在卖二手衣裳的摊子上,跟老摊主讨价还价,花了八十文,给妹妹杨盼娘买了一件二手的羊皮裘。

不是不想买新的,实在是八百文钱听起来很多,但用起来也不过是八百个铜子。还要留一部分交房租,买靴子,改善一下伙食,买炭,买米面,买以后写话本儿用的笔墨纸砚。

所以。

在下一笔稿费还没有到账之前,杨蔓娘只能精打细算,按最低的标准来买。

不过,其他方面再怎么精打细算。

伙食标准也必须提高了。

家里三口人,都瘦的脱像,杨蔓娘和老二杨士林还好一点。尤其是在家里的老三杨盼娘,不像杨蔓娘还能中午偶尔在酒楼吃点好的,老三杨盼娘在家里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整个人都细细瘦瘦的,穿上衣裳都漏风,也就比难民略微好一点儿,头发和枯黄的稻草差不了多少,显然是长期缺乏营养所致。

所以,吃食方面是决计不能再省了的。

杨蔓娘算了算,又花一百文,在肉摊子上买了一斤土猪肉。

花七十五文,买了五斗米。

最后,又花了三十五文,买了一斤的红糖。

才算结束了今天的潘楼购物之旅。

这个时候,已经天黑了。

潘楼这边儿的公共牛车依旧很多,杨蔓娘招手打了一辆。

因为带着货,尤其是那五斗米,就将近占了一个人的位置,所以赶牛车的老师傅,要了她六文钱的车资。

因着人还没有拉满。

牛车便继续沿着潘楼往东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