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住她吩咐道:
“那小娘子,去买几份小报,各家的都来一份儿,剩下的给你当赏钱了!”
一边说着。
一边从随身的青色荷包里掏出了一把铜子儿,数也没数便递了过来。
杨蔓娘眼睛一亮。
去买报,这可是难得的赚外快的机会。
一般这样跑腿赚赏钱的差事,客人都是找小二或者帮闲的。
不过。
今儿个杨蔓娘算是赶上巧宗儿了。
她自然不会推辞。
笑吟吟的接过铜子儿,给副管事说一声。
便去一楼的更衣室穿上羊皮裘跑了出去。
矾楼门口便有卖报的小经纪,不过大多都是各家报房自己雇佣的,只卖单个报房或者两三家报房的小报。
若是想要凑齐十七家小报的报纸,还是要去潘楼南街的书坊。
杨蔓娘一路小跑去了潘楼南街最大的书房雅韵书斋。
花了三十四文钱买齐了十七份小报。
剩下了五文钱的跑腿儿钱。
又一路飞快的跑回来送给客人,继续上工。
因为今儿是是休沐日。
所以客人自然也多。
西楼二楼这边的雅间儿一直都在上客。
杨蔓娘也忙的脚步沾地,给各个雅间点烛台,剪灯花儿,保持烛台的干净,偶尔卢亚威忙不过来,还要帮忙传一下菜。
中途忙的连去茶水间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就连吃午饭都是和吕小娘换着去的。
不过忙归忙,她的眼睛也一点儿都不闲着。
一直盯着清竹轩几位客人的动静。
哦。
不。
准确的说。
是盯着清竹轩客人买的报纸。
她坚信,这三位客人离开的时候,一定不会把报纸带走的。
毕竟,这样卖出去的报纸,虽然在街面上回收十份也值一文钱,但是,这样的小钱,有钱人大约看不上的。
杨蔓娘倒是不打算回收,毕竟她不可能冒着偷盗的风险拿几张报纸回家。
她只是想在客人走后,看一看报纸上的内容。
毕竟。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虽然,她之前也在原主的记忆里,对各家的小报有一些的了解。
但是,既然打算在小报上连载小说。
自然要彻底摸清楚情况。
总不能两眼一抹黑,靠道听途说就去自荐吧。
那样的话,恐怕很难不被赶出来。
不过。
大约人的信念感太强。
便会心想事成。
清竹轩雅间的额几位客人,呆到酉时左右离开了。
而且。
离开的时候。
果然没有带走买的报纸。
杨蔓娘喜滋滋的拿起对方留下的报纸,开始一目十行。
第11章
这个年代的报纸,篇幅并不大,约莫就是四张A4纸的大小。
不像现代的报纸,横着宽竖着窄,折叠起来。
北宋的小报,基本都是竖着宽,横着窄,人们买了报都喜欢卷成画轴似的拿着。
而且,印刷也都是从右往左,竖着印刷的。
一则消息分成一个小块儿,并且有的还会配上简单的插图。
内容倒是和之前原身所知道的差不多,一部分是抄朝廷邸报上的时政内容,某地的祥瑞或者灾情,还有各级官员的任免、升迁、差除,以及官家的诏令和台谏,大臣们的奏议等时事之类的。
另外的,就都是市井之中的各种奇闻轶事,和朝廷各个部寺里面的传闻。
甚至,还有宫廷里的消息八卦。
杨蔓娘就看到《李氏小报》的头条上,就报道了官家前日午饭后,微服出宫去了桑家瓦子里消遣,不光看了象棚里的女子相扑比赛,还在莲花棚看了齐云社的花式蹴鞠表演。
可见小报的时效性。
十七份报纸总体来说,内容大同小异,只是风格上各有偏向。
比如《小报》和《新闻》还有《向家小报》,风格都比较正统高冷一些,对于很多露骨的市井八卦内容,都是暗示居多,并不多做评价。
而《李氏小报》和《孙家小报》一类的,则更多的偏向娱乐,尤其是《李氏小报》,颇有一点娱乐至死的的感觉,上面一大半的篇幅,都是出墙扒灰偷情一类的报道,比如其中一篇就是“大理寺某官员深夜鬼鬼祟祟爬墙幽会某妇人,被其夫放狗撵至面如土色”。
甚至,《李氏小报》还会展开说说,大胆的附上细节,仿佛撰稿人身临其境看到的一般。
其用词之大胆辛辣,一点儿都不像含蓄的古人,看的杨蔓娘这个现代人都有点不好意思。
所有小报上都并没有付费广告,也没有连载的小说。
杨蔓娘翻了一圈儿下来。
反倒是对自己昨日的赚钱想法,越发的有信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