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说学问还不如自己的大姐杨蔓娘了。
不过,虽然心里觉得杨蔓娘异想天开。
但作为弟弟,杨士林也没有出言打击自己的大姐。
毕竟大姐也是为了家里的生计,才着急上火,这样异想天开的。
“是那样的小说,不过咱们着急用银子,只能靠连载,这样结钱快。”
杨蔓娘自然看出了老二杨士林眼中的不信任。
只是碍于自己大姐的面子,并没有出言反对。
不过她也不介意,毕竟自己只是靠嘴巴说,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对方不信任也是应该的。
能让自己说下去。
而且不当面反对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接下来的时间。
杨蔓娘耐心的给老二老三普及了一番什么是连载小说。
以及对未来的畅想。
毕竟,写小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花银子买笔墨纸砚,还需要花时间去构思去写,自己一旦写了,恐怕从酒楼下工回来,就没法子再做家里的活计了,甚至反而需要弟弟妹妹帮自己做饭洗衣裳。
杨蔓娘是个行动派。
既然已经有了靠写小说改善生活的想法,自然要和家里两个小的商量。
毕竟,家里就三个人,还有生计问题,家务问题,总不能自己一拍脑袋就决定。
还是需要老二老三的支持。
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集思广益,才能成功。
第9章
杨蔓娘就像一个创业者,努力的说服风投公司给自己投资一般。
和蔼可亲。
努力的描绘努力的方向和成功后的蓝图:
“大致就是这样的,你们支持我的话,最多一个月,成功赚了银子之后。别的我不敢说,但至少咱们不用为每天受冻,不用为家里的炭火发愁了,每旬也至少吃一次羊肉小葱饼。”
杨蔓娘放下手里的碗。
胸有成竹的保证道。
虽然对自己有信心,但是,因为不是很确定自己的小说在北宋是否会水土不服。
所以,杨蔓娘并不敢一次就画太大的饼。
但是,即使这样。
也已经让老三杨盼娘两眼放光了。
“好呀好呀,大姐,我肯定是双手支持你的,那大姐你快些写吧,以后家里的所有家务活计我都包圆儿了!”
对于杨盼娘来说,干点活计怕什么,她平常也一直帮家里干活的,扫地做饭都不在话下。
现在多干点儿活,让大姐赚了钱买羊肉小葱饼。
她是极乐意的。
毕竟,家里已经快半年没吃过肉了,尤其是美味的羊肉小葱饼,要卖六文钱一个,她连做梦都想吃。
倒是老二杨士林相对冷静,虽然不想打击大姐。
还是抿了抿唇。
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可是大姐,《小报》和《李氏小报》上并没有你说的那种连载小说?大姐写了若是人家不收怎么办?”
“放心吧,大姐有法子让《小报》收我的小说的,不过还需要你帮忙。”
“帮什么忙?”
“你往后出去卖报的时候,帮我留意打听打听《小报》和《李氏小报》的大管事或者东主,都一般哪天在报房,只要让我能有机会见上一面,我保证可以把我写的小说卖出去。”
杨蔓娘说这话,倒不是胡吹大气。
现代人说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弱宋”,想到后期南宋的金兵南下,想起岳飞秦桧。
但是,北宋的民间经济实力,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强盛。
陈寅恪先生就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几乎是引领世界的水平,甚至是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准达非常高,甚至到了百分之二十二。
在这方面,同一时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
也是因为这空前鼎盛的经济状态,才造就了各种小报的产生。
还有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如今更是飞速改进至成熟。
大宋朝廷是十分重视教育的,除了国子监和六大书院以外,还有不少的民间书院和私塾。
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自然需要大量的印刷。
所以,朝廷方面一直以来都是鼓励民间私自印刷四书五经一类的教科书。而且,刻书售卖是可以获利的,这大大的刺激了商人印刷的积极性,印刷工匠的水平也渐渐成熟,也正因此,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众也能因此获利。
所以,书籍的成本自然很低,加上市井民众的积极性高,没有什么政治压力,朝廷也支持,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市井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也就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的市井文化,这也为各类小报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