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初初去到庄子上,连庄子上的管事妈妈都欺负她,当着她的面就骂她是丧门星。父亲不肯继续供她读书,好在祖母偷偷接济她,才让她跟着一个乡绅的女儿一起读书。后来祖母过世后,她无力负担束脩,便想着向一位表舅舅求助,那位表舅舅县丞的官职,还是当初她外祖帮他谋的,结果她求上门去,人却称病不见。其他那些曾受过她外祖和娘亲恩惠的故旧,也没有一个对她伸以援手,有的还反过来看她笑话。
那几年可真是苦啊,暗无天日,如坠深渊,一眼望不到头的绝望。
她在庄子上一待便是五年,直到前年,他爹才将她接回了江州通判府。
回到江州的第一天,阮蓁便暗暗发誓,她再也不要回到从前那样任人欺凌的日子。
她要权,她要势,她要往上爬,她要不择手段求上位,她要那些曾经欺负过她的人付出代价,她要将从前所受的屈辱一一讨回,她要叫那些曾经看不起她的人对她俯首称臣。
后来,表姨母回江州祭祖,阮蓁得知她有个惊才绝艳的表哥,含着英国公府的金汤匙出身,十六岁便三元及第,二十岁就官至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年纪轻轻便走完了旁人一辈子要走的仕途。
也只有这等人物,才堪配成为她的丈夫。
于是,她使了些手段让姨母将她带来了国公府,从那个时候起,楚洵便成了她阮蓁势在必得的猎物。
原本是想着近水楼台,日久生情,怎料她爹横插一脚,说什么等她过年回江州便要将婚事定下。眼下只剩下不到半载,只怕徐徐图之是行不通了,少不得要剑走偏锋。
不过,今日倒也不是为了攻克楚洵,而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她不满意谢家的婚事,不满到甚至要跳河,今日闹着这一出,难免会传到姨母耳里去,姨母便是想要高高挂起,怕是也不能够了。
她也不想如此逼迫对她有恩的姨母,可姨母听到这桩婚事时,也只是略表遗憾,根本没有为她做主的意思,这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只是她不曾想到,今日一行竟然有个意外之喜——楚洵竟是君子。
虽则方才她从未正眼去看楚洵,可眼尾余光却是瞧见画舫在靠近,以及船上夹杂着慌张的喧哗,还有最末她转身时那不经意的一瞥,河风扬起他鬓边的发丝,露出个冷玉般的面庞来,分明是冷峻不羁的,可他踩在窗沿上的一只皂靴,却露了他的底——他有打算下水救人。
阮蓁着实没想到,楚洵瞧着冷心冷肺,可事关她的性命,他竟真敢下水救人。
他不会不知道下水救她会是个什么后果。要么娶她,要么纳她,要么凭着楚家的权势,让她永远消失在金陵。
但不论哪一种,对楚洵而言都不是好事,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救她,可不是个君子?
君子好啊,是君子,那便可以欺之以方。
第2章
回到国公府后,阮蓁一直在等姨母或者楚洵的反应。照理说,得知她为着不嫁谢三郎如此寻死觅活,便是不出手相帮,也合该关心几句才是,哪想到这一连过了好几日,也不曾过问一句话。
又过了两日,连莲清都觉出不对劲来,“国公夫人这都多久没找小姐去说话了?”她掰着指头数了数,数到后来鼻子一酸,“得有七八日了吧?似是从得知老爷要将小姐许配给谢三郎后,国公夫人便不再见小姐了。”
这明显是不想多管闲事。
言毕,她又建议道:“奴婢新做了几罐子桂花蜜,小姐可要明日去给国公夫人请安,正好可以带上,顺道和夫人说清楚,这事儿不会叫夫人为难,叫她不要多心才是。”
在莲清看来,老爷为了讨好上峰将小姐嫁给个瘸子固然是可恶,可这人若是名声在外的谢三郎,倒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阮蓁却是摇了摇头,“且过几日再说吧。”
如今姨母明显不想见她,她贸然前去,只会更加惹嫌。
不过,重阳节前夕,姨母还是便人来传了话,言及开宝寺重阳节有狮子会,叫她一道去开宝寺的庄子上住几日。
阮蓁怀着期待欣然前往,不想等她去到正门,看见为楚洵坐在高头大马上,这简直是如有神助。
然而,叫人沮丧的是,连玉枝也在此行的队伍中。
大青山脚,大树参天,小溪流淌,行至一宝塔处,往前走一段才是山寺禅门,往右是去国公府的庄子。
楚洵往寺庙去,阮蓁打算跟随姨母先去庄子上安置,但姨母却劝她,“开宝寺后山,有一大片金桂,你带上丫鬟自去逛逛吧。记得回来时,给我折上几枝插瓶。”
正中她的下怀,阮蓁没有再坚持,待与沈氏分开,她先是安排莲清回去收拾屋子,后来又借口出汗,打发玲珑回去取帕子。她对楚洵的心思,并未告知贴身的丫鬟,这等要紧的事儿,除了自己,她谁也信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