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九九仔细把手中的拜帖看过一遍,拜帖上把关如琅的官职写得清楚明白,虽然谢九九不大了解左中允是什么,但从五品是什么意思她还是知道的。
府衙里的通判老爷才从六品,裴元血脉上的祖父就是在高州任通判,这些年裴老三在府城日子过得舒服得意,不就是因为有这么个好爹吗。
从五品的京官又比外任的从六品官员高到稀罕尊贵得多,人家现在愿意好声好气的让自己坐下已然是天大的脸面,要是自己不接这个面子,人家恐怕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谢九九最识时务,想明白了自然也就不生气了。心里默念两遍这是关家的事,自己多看少说不要插手,等心情完全平复了便起身恭敬对关如琅行万福礼。
“关大人的来意民妇已经明白了,只是大人是先来容县而不去府城是何意我还是不明白,大人不妨直说,我和我家能做的,也绝不推辞。”
谢九九还以为关如琅过来是想要先劝说自己自愿跟裴元和离,等拿到自己的和离书,再以他的身份再去县衙拿回裴元入赘前写下的婚书,关家的外甥曾经给人做过上门女婿的事,到了京城就没人知道了。
“还不是我那个好外甥,说要想把我姐姐接回京城就必须光明正大,还要街坊四邻都知道我姐姐是被娘家人找到接回去的,且不能传出什么不好听的流言。”
岳州到底不比京城,外来的过江龙再厉害也比不过地头蛇,裴家要是暗地里作梗,关家不怕裴家,但一时间也没法子。
再说,他也不能为了打老鼠伤了玉瓶,裴家一旦心思歪了,不管传出去什么流言蜚语对姐姐对外甥都不是好事,外甥说得没错,时候再去解释就什么都迟了。
“总不能带着家丁护院挨家挨户的去敲门,敲门就为了说自家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像话。不如我先来拜访姻亲亲家,再派人往府城去传递消息,让他们都赶紧往府城来。”
裴家、关家小院,接到消息是肯定会马上赶来的。
还有之前关家在府城拜托过的人家,包括李骏他都会下拜帖,关如琅表明了自家的态度,关家在岳州找到流落在外的姑小姐的消息,自然而然会被他们‘无意’见传出去。
更何况来接关氏是詹事府的左中允,这可是实打实的太子近臣,那些跟关家有交情的人家或早或晚肯定会抽空来容县跟关如琅见一面。
府城这些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动起来往容县来,这里面的内情再被关如琅另外派去府城的人渲染一二,还怕传扬不开吗。
第44章
关如琅是不想给裴家好脸色,又怕在府城有什么动作都被地头蛇裴家盯着,这才直接略过府城先来容县,借了拜会谢家的由头把人都引到容县来。
谢九九看着眼前的男人,第一次从心底里觉得服气,果然是读书人,果然是大官儿,这法子确实用得好,也不知道以后裴元当官了,是不是也会长成这样。
“既然关大人都安排妥当了,民妇自然要好好配合大人。
大人千里迢迢过来要不先歇下吧,我家丈夫和弟弟都在青松书院读书,家里不好待客。我叫我大舅舅来,大人可以暂且住在我舅舅家。”
“不过我舅舅家不大,客院也小,恐怕住不下大人带来的这么多人。
两位管事留两个一个护院和一个小厮跟关大人一起住我舅舅家,其他人可以住在巷口外不到二百米处的客栈里,出入也很方便。”
时下招待客人亲戚,最殷切亲近的做法都是把人带回家里住,不熟的亲戚才会打发去住客栈。
自家不能住,裴元那老宅只有老高夫妻看守,后面两进都锁了门,平时只有老高隔上几天到后面去看一看,要是有破损漏雨的地方及时修补就行了,房子不破但不好好收拾一番绝对住不了人。
只有黄家能住,黄家一大家子没分家,黄海黄江黄河三个大老爷们总有朋友三四,家里一直都有一个小小的客院,收拾一下就能住人。
再加上拜帖上明明白白写着又是翰林院又是詹事府的,即便谢九九不知道哪个左中允到底是干嘛的,也不妨碍她理解关如琅是个身份显贵的大官。
翰林院啊,里面全是状元榜眼探花,是个顶顶清贵的衙门,里面的人以后都是要当大相公的人,这也是裴元当故事一样说给谢九九听的。
这样的人中龙凤芝兰玉树来容县,过不了两天县衙的大老爷二老爷肯定要来拜见的。让关如琅住到黄海家里去,黄海不就跟着在老爷们跟前露脸了。
别以为衙门里的胥吏就高枕无忧,黄海只是县衙户房里的文书吏(攒典),也就是六房里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