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诗吟刀啸(452)

作者:满襟明月 阅读记录

“那你们……”

“我得回去瞧瞧无日坊的朋友,我们之后再见。”

“好!我们之后再见!”

可是这一声再见,究竟是哪一日再见?

第174章 天崩地裂弃长安,砥柱中流救生民(四)

凌岁寒借了定山弟子的一匹马往麒州方向赶去。

一路快马加鞭,从早到晚,她始终不曾看到天子车驾的影子。按理而言,谢泰即使出逃,也不可能孤身独行,身边必会有大批禁军随行保护。那么浩浩荡荡一大群人,速度绝对快不过她,她怎么会到现在也未能追上他们?

难道阿螣得到的消息有误,谢泰所行的目的地根本不是麒州?

谢泰在前往蜀地的途中。

两天以后,圣驾已达济民驿。驿站冷清清的,一个迎接的官员也没有,谢泰叹了口气,已经不再意外,他这两日经过两个小县,县中官吏也不知何时全部跑光。

官兵们只好前往附近寻找食物,须臾,贺延德前来禀告:“有几位百姓愿意为陛下献食。”

谢泰大喜过望,又奇道:“方才你们不是还说,这附近没什么村落城镇吗?又哪儿来的百姓?”

贺延德道:“回陛下的话,皆是从长安城逃出来的百姓,刚刚才赶到了这儿,他们听闻陛下亦在此处,都争着要将自己携带的干粮献给陛下。”

谢泰正在暗暗感叹忠臣难得,听闻百姓们的一片忠心,感动得几乎要落泪,连忙命贺延德将那几名百姓召来,称赞了他们几句,随后接过他们献上来的干粮。尽管这干粮的口感粗糙无比,就连从前宫中的小狗也不吃这样下等的食物,但谢泰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哪还有挑剔的道理,猛吃了几口,忽见对面百姓中一名老人正在低泣落泪,他疑惑询问对方是因为何事伤心。

离家逃难,身上就带了这么一点干粮,还得被官兵拿刀逼着他们必须献给圣人,献给圣人的嫔妃与皇子,谁能不伤心哭泣呢?

但元寅落泪,不仅仅是这个原因。

当日从颜如舜与尹若游的口中听到天子弃城而逃的消息,在别人还在犹豫迟疑之际,元寅是一个收拾行李带着孙女离开长安城的。然而正当他在路上考虑究竟该哪个方向走,忽听一阵哒哒的马蹄声,十来名锦衣华服的壮年男子乘着骏马奔驰而来,估摸也是要逃难的,却完全不顾及前方的百姓,马儿越跑越快,吓得四周人群尖叫不已,仿佛无头苍蝇般跑了起来,反而造成拥挤相撞。

他在混乱中也不免摔了一跤,摔下一个小山坡,起初还听见元如昼哭着喊了两声:“阿翁。”哪知等他好不容易爬起来,再四处一张望:

——小彩灯已不见了。

他呼唤许久孙女的名字,都得不到她的回应,寻不到她的踪影,正是心急如焚的时候,忽然路遇一位好心人,见他腿脚不好,决定与他同乘一骑,带他上路,并安慰他道:“你孙女说不定随着人群往前方走了,我们尽快往前方去追吧。”

好在这两个多月,元如昼跟着凌岁寒学了一些防身武功,哪怕遇上什么流氓,应该也能自保。元寅只能把事情往好处想,一边赶路,一边沿途寻找孙女。

——这两日小彩灯一个人在外流浪,不知能不能吃饱肚子?

元寅的忧虑心事,不想告诉给面前的这位天子,也不想告诉给在场的这些王公贵臣,他把心一横,直言道:“小民是为大崇社稷而哭。魏恭恩包藏祸心,已非一日,可谓路人皆知,唯陛下置若罔闻。小民记得陛下继位之初,良相贤臣屡屡以直言进谏陛下,使天下安平;然而近岁以来,尚知仁与贺延德为相,只知阿谀奉承,一味贪权慕禄,才有今日之祸!”

这话把贺延德也给狠狠骂了一通,他勃然大怒,但碍于圣人在旁,不好发作,只勉强把火气压下去,等待圣人的处置。偏偏出乎贺延德的意料,若是从前的谢泰听闻此言,早已命人把对方拖下去,重则杖毙,轻则也至少要打个三十大棍,但此刻的谢泰却仿佛被他说得羞愧一般,垂下头来,叹息道:

“是朕之过,今已悔之不及。”

“陛下——”贺延德满脸不认同,张口似有话要说,谢泰把手一挥,阻止了他接下来要说的话,随后偏过头失望地看了他一眼。

谢泰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心腹大臣是如此愚蠢,今时不同往日,在这种非常时候,还不懂能屈能伸的道理,万一引起群情激愤,那该如何是好?这一路,谢泰不愿再起任何风波,只求平平安安赶到西川蜀地。

天不遂人愿,却在此时,众人忽听驿站外喧哗声响,还以为是叛军追来,吓得魂飞魄散,出门定睛一看,竟是穿着铁鹰卫官服的一众官兵骑着快马奔驰而来。

上一篇: 捡到醉酒的美人姐姐 下一篇: 那支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