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许,你要娘子不要(226)

作者:遇道 阅读记录

除了床,那张紫檀木的八仙桌也十分气派。

桌边配着的凳子上还铺了与桌布成套的红色的软垫,看着就很好坐。

孟寒雁端了茶给许易水倒上,又将放在桌中间的点心向许易水那儿推了推:

“还有的时辰,且等着吧。”

国事无大小,积压了四天的各种事情,有得吵呢。

比起尚有树木荫蔽的温泉行宫,日头在金銮殿就显得要凶得多,乍一看甚至比殿里的争论还要焦灼几分。

只是慢慢的,影子移长露白,这日头也开始柔和起来,由白变金,泛起橙红……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也是一样。”

“赈灾这把火,陛下可想好解法了?”

好慈祥柔和的声音,有点像私塾的董秀才课堂里举例子讲故事的时候。

“这灾情波及南方三个州郡,因着五年前那一场,各地的粮仓储备所积蓄也并不多,光是从国库调粮,定是不够。”

“那就得拨赈灾银。”

“但拨下去了,能用到赈灾上的,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两层。”

“派钦差一道去,钦差若是当地,自然顾着当地,若非当地,又难以真的了解实情……”

柔和的声音一点一点分析利弊,越分析,似乎越高兴?

“相国有何高见?”这是苏拂苓的声音。

“臣愚钝,”那位相国轻笑着,“没有高见。”

大夏在位数年,且能够熬过皇位的更迭,怎么可能是愚钝呢。

听她这么说,苏拂苓却也不恼,反而好声好气:“那相国便帮朕参谋参谋?”

骨瓷的茶盏握在手里很是温润,陈相国的那张有些和蔼亲人的脸上一片平静:“愿为陛下分忧。”

“赈灾兹事体大,朕打算督派可信的钦差,带着赈灾银,替朕去一趟南方。”

“也让朕的眼睛,亲自看一看,大夏的百姓,大夏的官员,过得都是什么日子。”

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陈相国抿了口茶,这才缓缓道:“听起来,陛下已经有了可信的人选?”

“原本是没有的,”苏拂苓摇头,“但宋尚书提议新科状元关清言,朕以为,她是个合适的人选。”

“陛下几日未曾上朝,”陈相国将茶盏放在桌上,“可是还想再多睡些时日?”

这话听着就有点像是在阴阳怪气,问苏拂苓是不是睡觉睡傻了。

苏拂苓自然是知道原因的,关清言是先皇选出来的新科状元,且不论这人的才貌学识是否够得上状元,其外祖乃是吏部尚书宋大人,母家还靠着陇右关氏,先皇要她入朝,也是一步制衡的棋。

“相国且听朕把话说完。”

苏拂苓笑:

“这赈灾毕竟需要人手,一个关清言自是不够。”

“朕打算再问问朝中其她官宦家眷,包括一些清闲地儿的官员们,招募些愿救民于水火的有志之士,一道去历练见识一番。”

“陛下。”原本听见苏拂苓要让关清言做这个钦差,陈相国的耐心就已经耗了不少,再一听苏拂苓如此胡闹,声音都冷厉了下去

“赈灾可不是官宦朝臣们的儿戏。”

那些锦衣玉食的富家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哪里知道赈灾!

“噗——”看她这么严肃,苏拂苓却忽然大笑了起来,“哈哈哈——”

“老师,您说伊川郡的人,认识京城的有志之士吗?”

陈相国也曾任太傅,教导彼时还身为七殿下的苏拂苓策论之学。

不过那时候,是要培养她更好的成为磨刀石,去历练先皇看好的那只蛊王。

老师还是了解学生的。

只是不免残留了些老师的包袱,下意识的就正派起来。

反应了一下,陈相国明白了苏拂苓的意思。

伊川郡的官员,就算是郡守知府,那也出任三年有余,或许那些有名有姓的京官还记得,甚至偶有来往,但各家各户的“孩子”们,可就未必知根知底了。

不是有志向的人就派了跟去赈灾。

而是派了跟去赈灾的人,就是有志之士。

真假参半,以假乱真,谁有志谁无向,都是安排的人说了算。

“只是如此?”朝局如棋局,而下棋讲究一步三算。

苏拂苓的这一步,显然还有后手,陈相国往后算了算,不止她的计划与她的猜测,是否相似。

“再透个风声吧,”苏拂苓没打算瞒着陈相国,“等灾情平定后,宣三郡五品以上官员,回京述职。”

“论功行赏。”

整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赈灾。

赈灾则分为两步,其一是赈灾的粮食银钱发多少,怎么发,又怎么送过去。

其二是怎么让这些粮食和银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第一步还算好说,难的是第二步,当地的官员们既然能一起做出这种为救中段而水淹下游的事情,足以证明,庞大的泄洪工程里,有话语权的人几乎都在沆瀣一气,默许这种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