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什么美事哩!一座院子够住多少人?你爹生了三儿两女,你和你两个哥哥每人又生了三个小子,等你家三个小子成亲后,一进的院子还怎么住?”
新城中计划要建的院子,都不够再用十年的!
所以啊。
咱这砖窑坊的活计,就是十年八年都干不到尽头的。
说起砖窑坊,这也是卫所的产业之一。
夏老爷子手底下半个月内就招募了五百多个老伙计,大多都是些上了四十五岁的老兵卒。
他们的体力不如青壮。
亦或是带了一些伤残。
但这些,都不影响在砖窑坊里作业。
玩泥巴嘛,还不算太费力气。
关键是还能挣到一份工钱呢。
就这么地。
分了个工。
老年人的烧砖,与青壮劳力们的屯田并进。
铁器坊存了半年的农具,在这个时节终于派上了用场。
从哈密城出发,一车车的坎土曼、铁爬犁、镰刀、耙等,往各卫所里拉。
和其它数个深处沙漠或是戈壁的卫所比起来,甘露川真是得天眷顾。
地势平坦。
河流丰沛。
可耕可牧。
新生的桑树枝条和树叶,绿意盎然。
枯黄的草原上,火势漫天。
火烧到哪里。
荒,就会开到哪里。
三天时间,就烧了三万多亩地来。
两万多人可不止这点任务量,但甘将军显然有不同意见。
朱管事受了一众种地经验丰富的兵卒所托,问到了甘明兰的跟前来:
“家主,总兵大人给的可是一人十亩的任务,就这三万多亩怕是不够用的!”
甘明兰自信满满:
“番商说他们卖给咱的种子都是最好的,他们用普通麦种平均亩产都不低于四石,一亩地养活一个成年人是完全没问题的!”
朱管事惊得下巴都掉了一地,忍不住音量拔高了几个度:
“四石?!江南的肥田也就这个产量了!咱今年用的可是荒地。”
“甘露川这一带不缺水,这三天烧出来的草木灰这么厚这么黑,再给足底肥,荒地也能变成良田。”
所以,只要这三万亩地种出来的粮食,够咱这一个卫所的人吃饭问题就足以。
“人均十亩的任务,拿出一半地来做牧场。再拿上三成来种稻米、种葡萄、种甜瓜、种棉花、种蔬菜。”
这里又不缺水。
完全具备种水稻的条件。
面食吃久了,偶尔也想换个口味呢。
朱管事:“好好好!行行行!”
将军您是甘露川的当家人。
卫所一切事务,都由您说了算。
万一减产,相信将军也能再买回粮食来。
指令下达后,甘露川到处是沙土飞扬。
马多的好处,在垦荒时就体现了出来。
马的力量比同体型的牛大,且耕田速度也比牛快约三到五成。
马儿比牛要有灵性,更能听懂人的口令。
拉起犁耙跑得飞快......
第374章 苜蓿菜当家
春耕很忙。
真的很忙。
除了不会走路的孩子和瘫在炕上的老人,整个卫所都没什么闲人。
半大的孩子当大人用。
出嫁的妇人当男人用。
青壮的男人当牲口用。
可别说你是个百夫长、千夫长职级,以往立下过多少战功。
除了轮值巡防的,全都得犁地去。
三万多亩耕地,真不是十天八天就能垦出来的。
还有几百亩葡萄园和千亩甜瓜地,须得起陇!
同时还要派人火州挖葡萄苗和买甜瓜种子回来。
就连像肥仔这样五六岁大的小孩子,也要帮忙牧羊、放牛、照顾怀孕的母马和骆驼。
老太太们,就承担起了家里做饭和洗洗涮涮的活计。
有了粮食,饭就好做。
年前冻起来的羊肉还没吃完。
就是蔬菜缺得慌。
在过去四个多月的冬天里。
除了恰玛古、一些干蘑菇,也就甘将军年前带回来的胡萝卜和胡葱算是菜。
哦,还有豆芽菜。
但,这些菜蔬分到各家的数量也都有限。
这不已经熬到春天了么。
老太太们就漫天遍野找野菜去了。
找着找着,很快就看到了种桑树的小夹山满眼都是绿。
原来。
移栽完桑树苗后,小夹山从半山腰到山脚的牧场上,先后被要求洒了六百斤苜蓿种子。
播种的面积算起来能有一百二十亩左右。
小夹山这片矮丘陵的土质还不错。
不仅桑树苗活得好,苜蓿种子破土后也是见风就长。
转眼不到一个月,苜蓿芽就长到了七八寸长。
鲜嫩的哟。
任谁看进眼里就拔不出来。
不少老太太们跑来找罗氏商量:
“东边牧场上的狗米草也长起来了,卫所的牲畜们不缺草吃。但昂这把老骨头都七天没拉出屎来了。老夫人,小夹山的苜蓿芽让不让人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