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却被一个同行算计了。
商行在年初接了一个够养活三代人的大订单。
不想,到了收春茧的时候,从合作几代人的桑农手里,只收上来了往年的两成的生丝量。
锦缎的原料就是生丝。
织坊里养着几百号人呢。
接订单的时候就签了协议,完不成交付任务就要赔上数倍的货款。
够养活三代人的订单,赔款也足以令家族倾家荡产。
为了保住传了五代人的商号,最后想出的法子就是把他送去战王府做妾。
牺牲他一人,商号就真活了下来。
左文康从小耳濡目染,论对丝绸织造过程的了解,整个西北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他对这种颜色鲜亮,不需要印染就自带颜色的野蚕,如获似宝。
几个不同颜色的蚕茧,差点没被他盘出包浆来。
大过年的,他都等不及。
初六就召集了三百多个会木工的军属,正在教室暖房里帮他打造大花楼提花木织机。
据他描述,这种织机是女尊凤朝提花机中最复杂、最奇特且最完美的织造工具,主要用于云锦织造。
云锦啊。
那真是锦中之冠,寸锦寸金。
要用这天然七彩野蚕丝做出来,又该是如何的绚丽?
事业,果然是男人的第二春。
从此,家里早出晚归的人就从甘明兰变成了左文康。
罗氏对自家儿子有天然滤镜的。
莫说左文康会设计制造提花木织机,就是他说能亲手织出丝绸来,罗氏都只会赞其学什么都像样!
第371章 种桑
甘明兰这一休假就休了整整两个月。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夏历三月初。
那架由左文康复刻出来的,据说提花机中最复杂、最奇特的大花楼提花木织机。
在数百个半桶水木匠的手搓下,终于完成了最后的组装。
它的机身长近六米,高四米,宽一米四,总经一万一千根丝线。
别看它的外形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操作起来仅需一个拽花工和一个织手。
甘明兰围着这个织机转了好几圈,来不及表扬左文康这个管事的能干,只问了一句:
“会织云锦的拽花工和织手,从哪里能找来?”
左管事建议:“桑树苗都还没有种植,离收蚕茧最少还有四个月,可以派人去吴越寻一寻。”
说是吴越,指的还是江南。
那是邶国云锦的发源地。
甘明兰有些担忧:
“江南豪商和世家多,反而没听说有什么流民势力,当地的农桑皆很发达,照理,农人和工匠的日子都要好过。织匠们难道会放着好日子不过,移民来关西?”
西域和江南,无论如何都没有可比性。
左管事还是比较乐观的:
“与江南相关的事,可以向西北王打听看看。或许看在他的面子上,能重金请来人呢。”
“那就试试看吧......”
此时的江南,已是春暖花开。
本该是给桑田施肥的季节,田间地头忙活的桑农却寥寥无几。
世家散了。
丝绸商人们也跑光了。
桑农们谁还有心思养蚕?
哪怕是去年秋收之后,一匹上等的丝绸都换不来一石米!
养蚕,还要缴蚕茧税的。
甘露川三月初都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春意。
夜晚的气温徘徊在零度左右。
两个暖房里插阡的桑树,不仅长出了无数的根系,嫩枝条上的桑叶也已经长到了巴掌大小。
嫩黄一片。
看着别提有多喜人了。
朱管事终于忍不住问:“家主,暖房里的桑树苗什么时候才能移植呀?”
“现在就能!”
“可夜里还在烧炕呢,桑树苗那么新嫩,会不会移栽出去就给冻死了?”
那不能!
有她在这个种植大能在,冻土里都能开出花来。
于是乎。
春寒中,甘露川就开始了植树活动预热。
两个暖房一共插阡了五百万株桑树苗。
甘明兰打算把这些桑树苗,全都种在巴里坤盆地西北处的低山丘陵地带。
巴里坤盆地是一个长条状断陷盆地。
三面环山,环境封闭,底部平坦。
它由巴里坤山(南山)、北雪山(北山)和小夹山(西山)所包围。
其中,南山最高,北雪山次之,西山最低。
西边的小夹山,就成为了水汽和冷空气入侵的天然缺口。
之所以挑了这片低矮的丘陵上,甘明兰期盼这些桑树成林
后,能将这个缺口挡一挡。
冬天的甘露川,实在是太冷啦。
但要在丘陵上植树,要比在沙漠上植物工程量大得多。
得了指示的朱管事,却丝毫不慌张。
转脸就在亲兵军属中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