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姝转头打量着他:男子生得很是白净,与这北关粗犷的风格截然不同。
他虽穿着粗麻裋褐,却是一身优雅气度。
更像是饱读诗书的书生。
秦姝轻轻笑了,“因为这个,是我曾经试种过的,数种菜蔬中的一种。”
男子声音低沉和缓、如沐春风,“我家主公,曾从晋地无意中得到此类果子的种子,却一直对种植一事不得要领。”
“小友若是得闲,能否请小友移步,咱们茶楼一叙?”
秦姝刚要站起来,那人连忙说道:“不急,小友先用饭。”
他朝秦姝拱手一礼道:“在下先去一品茶楼文竹雅室等小友。”
秦姝点头应允。
男子刚走没一会儿,门外又出现一人,探头探脑朝店内看了半天。
目光在秦姝和阜瑥两人身上打了个转,又装作无事人一般慢悠悠离开。
秦姝和阜瑥两人吃完面,随手将一角碎银子留在桌上,起身离开。
两人在前面走,阜瑥突然侧身看了一眼,拉着秦姝的手走到一家卖珠簪的小摊前。
他拿起一支镶嵌着细碎珠子的珠簪,在秦姝发髻上比划一番,不动声色抠下一颗珠子。
垂下手,指尖微动。
珠子无声无息飞了出去。
只听“哎哟”一声,身后一丈远,一个身穿皂衣的男子晕倒在街面上,砸翻了一个卖胭脂的小摊。
周围的人呼啦一下围了上去。
借着这股骚乱,阜瑥一把揽住秦姝的腰,疾行几步,闪进街边的一品茶楼。
不等店小二上前询问,阜瑥已经冷声说道:“文竹雅室。”
那店小二一听,连忙躬着身子往后一退,伸手示意,“客官请跟小的来。”
两人刚进了雅室,茶楼外面的街面上,一个皂衣男子疾步跑过,伸长了脖子四处张望。
又返回茶楼,站在门口往里看了半天无果,方悻悻离去。
文竹雅室里,只有儒雅男子一人在坐。
男子见两人入内,连忙站了起来,朝秦姝揖首一礼,“随州刺史府长史贺之问参见秦节镇。”
秦姝连忙抬抬手,“贺长史免礼。”
她疑道:“长史之前说?”
贺之问笑笑,伸手示意两人就坐,并为两人斟上一盏茶。
之后才笑道:“其实下官是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跟节镇见面一叙。”
“节镇放心,下官不日前刚到随州,这里的人认识下官的并不多。”
秦姝微微点头。
贺之问也不卖关子,直接问道:“节镇可曾看到汤面馆店家那一罐盐?”
秦姝轻声应是。
贺之问轻轻捻着胡须,道:“临北道盛产两样东西:一样是盐,一样是铁矿。”
“临北道八府六十七县,就有六处盐井、两处盐池,和三座铁矿山。可以说,整个大周朝,八成的盐都来自临北道。”
秦姝已经震惊到无以复加。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或者说在整个大周朝所有人的认知里,大周百姓所用的盐,绝大多数是来自河东道的海盐。
照理说,海盐应该会有一股很重的杂味。
而河东道的“海盐”,色泽洁白、几乎没有杂质。
也无甚杂味。
如果那些所谓的“海盐”,是从临北道走私出去的矿盐和湖盐,就说得通了。
若是贺之问所说属实,那就不只是临北道的官场出了问题。
就连河东道,也一样牵扯其中。
所以,那枚小印章,应该是整条私盐贩卖线上非常重要的印信。
那些繁复的花纹,就像秦姝以前制作的贵客卡,是一种防盗防伪标志。
只有那些细微的纹路对得上,这条私盐的路子才走得通。
第245章 提前部署
秦姝回到官驿,将那枚小印放在眼前仔细地瞧。
小印上的花纹,明显断纹的有两面。
若这些断纹是用来与另外的印章衔接,那全部的印章,最少应该有四枚。
临北道一枚,河东道应该也有一枚。
其他的两枚呢?
又在哪儿?
从贺之问的话里,秦姝猜出,临北道八府六十七县,至少随州,还在朝廷掌控之中。
还有程袤。
程袤被贬至此,靠山落马,起复无望。
那些人应该不会把他放在眼中。
只给好处,未必会予以重任。
其他的……
正想着,门外张兴突然回道:“家主。”
秦姝回神,应道:“进来。”
张兴进了房,递给秦姝一张折得四四方方的字条,“方才门外有个小叫花子送过来的。”
叫花子?
秦姝心里一喜,连忙接过来一看,字条上歪歪扭扭画了三条竖杠。
她想了想,将纸条横了过来,三条竖杠就变成了由三条虫儿组成的“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