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贵为皇帝,也不可能口无遮拦、肆意妄为。
如此这般说,不过是说气话而已。
周旻冷哼一声,冷冷瞥了秦姝一眼,转身大步离开。
走了几丈许,周旻停下脚步转身,皱着眉头道:“朕要处理政务,还愣着干什么?秦掌事?”
秦姝回殿中换了衣裳,重新梳了头,才施施然去了前殿东暖阁。
周旻正端坐在殿前御案后面批改奏折,常安端着茶盏侍立一侧。
正元宫大总管李德贤在先帝棺椁安置太庙之后,便自请去为先帝守灵。
等先帝棺椁移入皇陵,大概也就随着去皇陵了。
如今的正元宫大总管,成了周旻身边的常安。
敢让皇上等的宫人,也就只有秦姝一人了。
秦姝挽了袖子,跪坐到御案一侧,为周旻磨墨。
周旻拿起一本奏折,看了许久,手中朱笔悬而不决。
良久,轻叹一声又将笔放下。
秦姝好奇地看了他一眼。
周旻没好气地朝秦姝伸出手,“茶!”
常安连忙将茶递给秦姝。
秦姝暗暗撇嘴,乖乖将茶奉到周旻手中,问道:“陛下可是有烦心事?”
周旻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秦姝问道:“是为北关粮草筹备一事?”
周旻没应话,秦姝便知自己猜对了。
去年粮食案发,整个周朝的粮仓几乎被那些蛀虫啃噬一空。
边关战事不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个国家养兵百万,单单粮草一项,就是一笔令人咂舌的巨资。
粮草筹备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粮草筹备齐全,往边关运输中,还需要组织足够的兵力和牛车。
这一路上人吃牛嚼,等粮草运至边关,又要耗去三至四成。
近日,户部经过清算,国库中能够调用的银两根本撑不起粮草筹备之资。
更别说如今正值初春,除了晋地百姓手中有余粮,其他没有推广新粮的州府,早就青黄不接。
将士们没的饭吃,如何保家卫国?
如何上阵与敌人厮杀?
如果,边关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周旻犹自愁眉不展,转眼就看到秦姝双眼亮晶晶地看着他。
便忍不住问道:“你看什么?”
秦姝道:“陛下,先帝的遗旨没有宣,是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老古董们不同意吗?”
周旻脸一热,迅速板起脸斥道:“后宫不得干政!”
秦姝笑笑,“奴婢又不是陛下后宫里的妃嫔,事关己身,奴婢问问还不行吗?”
周旻转念一想,突然问道:“你之前,不会以为,是朕有意压着那道遗旨,秘而不宣的吧?”
秦姝尴尬脸红,嘴里却否认,“没有。陛下一向磊落,怎会行此狭隘之事?”
周旻用力冷哼一声,摆明了是不信秦姝的话。
秦姝想了想,说道:“陛下,奴婢有一计,陛下或可试上一试。”
第232章 两道圣旨,你选一道
对将秦姝留在宫里,还是放她离开的问题上,周旻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说服自己。
他后宫中的妃嫔,小意讨好、温柔和顺,奉他为天。
可他在那些女子身边,总也找不到与秦姝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那是一种,比肉体契合更让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共鸣。
有时候,他只需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秦姝便知他想要的是什么。
对秦姝,他也一样,凭她所做的一件事,能轻易猜出她的目的。
然后看准时机、精准出击,想做的事,往往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两年来的合作,两人之间的默契已达到心照不宣的程度。
他也从最开始的怀疑、试探,到如今的欣赏、爱慕。
他迫切地希望,能够将她留在身边。
一辈子不离不弃。
若有秦姝相伴,此后几十年,或许就不会那么寂寞。
所以,拿到先帝遗旨时,他下意识就想将其毁掉。
是郑谆劝他三思。
他才勉强留了下来。
当遗旨遭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一致强烈反对时,他心里,其实更多的是庆幸和窃喜。
可他又清楚的知道:父皇的这个安排,是就目前来说,对周国最有利的。
只是会苦了秦姝。
正因为这个,他才纠结、痛苦,陷入各种负面的情绪里,一时之间难以自拔。
也因此,一直没有到后殿看秦姝。
刑部大牢门前,秦姝的那句话,像一把刀子一样,直击他的命门。
他当时,真想将眼前这个女人的心剖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一副铁石心肠!
周旻坐在龙椅上,看着朝堂上大臣们因为先帝敕封秦姝的遗旨再次吵得沸反盈天、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