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旻夹起甘薯,咬下一小口细细品尝,咽下去后微微点头,“口感绵软、香甜,感觉跟这个叫土豆的口感差不多?”
秦姝笑道:“回殿下,土豆根据烹饪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口感,本身没有甜度,可以做菜。甘薯甜度高,可生吃、可煮食,也可切片晒干磨面做成干粮。”
当然切片晒干的甘薯更重要的是可以拿来喂猪。
只不过这话在这个时候说,有点不大合适。
秦姝想了想,又道:“甘薯并非主食,胜在其产量高、不挑土壤、不挑区域,无需仔细管理,适合山岭地带种植。”
“而且甘薯可烤可煮,制作方法简单,可就地取材。”
周旻带兵打仗多年,最知行军打仗时的粮草携带不易。
有时候带兵出去打游击战,后方粮草供应断裂,将士们要么劫掠当地百姓吃食,要么挖树根草根野菜,根本填不饱肚子。
要是这种甘薯能大面积推广种植……
他也看出秦姝并没有将话说透,甘薯的用处应该远不止如此。
周旻问道:“这甘薯,收成如何?”
秦姝想了想道:“管理妥善的话,亩产四五千斤也有可能。且山地土壤沙石居多,透气性良好,比良田更适合甘薯生长。”
话音未落,周旻和季珏几乎同时失声惊呼,“四五千斤?!”
要知道,冬麦若是管理的好,亩产四五百斤已是最多。
甘薯产量,居然是冬麦的十倍之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甘薯可山地种植,不占良田。
饶是周旻心性沉稳,手指仍在微微颤抖:若是甘薯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百姓的缺粮危机,基本可以解决了!
甘薯生于山地,不受洪涝影响,就算山下良田里的粮食受了涝灾,老百姓仍然可以靠着甘薯度过灾年!
这也极大减轻了朝廷赈灾的压力。
周旻稳了稳心神,再开口时声音仍有一丝颤抖,“那,玉米如何?”
秦姝回道:“玉米目前尚未可知。但家父带回来的种植手札中有记载,管理妥善的话,与冬麦相差无几。”
“玉米与冬麦间种,如此一来,就解决了冬麦收成之后土地闲置问题。不过玉米秸秆过高,最怕大风。一旦倒伏,可能会造成减产。”
周旻直到现在才明白,他到底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稀世珍宝!
第156章 进京
自四月初,肖府从秦氏胭脂铺子买了二十盒胭脂和乳膏之后,京城托锦州的人购买胭脂膏子的订单就多了起来。
只钟掌柜一人,前后就买走了两百多盒。
所以五月初的时候,秦姝让常管事的儿子东顺,带着人去了京城。
她的嫁妆铺子,在京城最热闹的东市就有十几间。
还不连娘亲的私产。
其中有一间店铺,前面是两层的铺面,后面是一个大院子,外加三进的住宅。
若是去寸土寸金的京城开店铺,连宅子都不用租。
东顺提前去修整铺面和宅子,三天前来了消息,说是宅院和铺面都已经收拾妥当,只等秦姝进京就可以开店了。
吃过饭后,秦姝将自己要进京的打算告诉了周旻。
如今秦姝虽然在锦州混得风生水起,但对于天子脚下、真正卧虎藏龙的京城,秦姝想把店开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尤其宁王因为张成的事,一定不会放过秦姝。
宁王派系之人,也不会放弃给秦姝使绊子。
如果这些是可预见的困难,那繁琐复杂的礼教纲常、繁文缛节,还有王公贵族中不可触碰的禁忌等等,才是不可预见、却随时都会触碰到的危险。
稍有行差踏错,等待秦姝的,或许就是万劫不复!
在锦州,锦州刺史也不过从三品。
可在京城,从三品的大员连出门都得捏着几分小心。
在酒楼或街市,一个毫不起眼的人,或许就是哪家王公贵族家的王世子。
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横行霸道的纨绔。
还是惹不起那种。
周旻闻言说道:“如此,本王稍后修书一封,你进京之后先去晋王府见王妃,让她给你指派一人。京中规矩多,还是要有一位经年的老嬷嬷在你身边时常提点,才不容易出错。”
“承安公府那边,容沣此次也进京,正好由他把你引见给老夫人。”
八月底是万寿节,周旻自然也要回京为父皇贺寿,算算差不多能赶到京城过仲秋。
秦姝这几日出发,抵达京城差不多要大半个月。
她那边刚到京城,过不了几日他也会抵京。
这么短的时间,有晋王妃和承安公府照看着,应该出不了什么大事。
秦姝还以为晋王会不同意她进京,闻言愣了片刻。
毕竟两人如今算是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秦姝进京是为私怨,认真说起来,她这番一意孤行,对晋王的事并无半点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