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羽低下眼眸思索了会儿,目光转向召觅。
“你太小瞧公馆的安保力度了。”召觅跟方白漾说完,转头看边羽,“不过,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我会希望你能在我看得到的范围内。”
边羽想了想,跟方白漾说:“方白漾,谢谢你。但我还是住公馆比较好。那里开会更方便。”
方白漾有些失落地叹口气:“那我只有一个要求,让我的贴身保镖跟着你保护你。”
边羽还没开口,召觅便说:“我想没必要。可以成为公馆里特勤的人——他们的等级和能力,你这样会被波客沟通的人也是不会懂的。”这话掺了些召觅平日里不常有的攻击性,似乎是在反击刚才他没入座时,方白漾偷偷跟边羽说的那句话。
但是从结论来看,召觅把话算是说委婉了,公馆里的特勤几乎都是国安级别的。方白漾身旁的保镖属于外来人员,随随便便进入到队列里,对这个系统来说也不安全。
方白漾有点不耐烦地说:“那边羽离开公馆的时候,我的保镖跟着他可以了吧?你这么确定离开公馆,边羽的安全能百分百被保障?”
“就让他的保镖跟着吧。”边羽开口道,他仿佛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安全与否,而是要打破现在吵闹的僵局。他看着召觅,“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听边羽这么说,召觅方稍微考虑了一下:“好吧。那你把保镖的信息同步给我。”
这场僵局被解决了之后,方白漾最后跟边羽说了两句话,这才离开了。
方白漾走后,召觅让边羽先吃饭,吃完饭好好休息,其他事情下午再说。
边羽有点吃不下,只随便吃了两口菜。跟着喝了一杯又一杯鲜奶。
猛地,他感到身侧一寒,下意识看向玻璃墙外。
餐馆外,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闪过一辆黑色的车。边羽似乎捕捉到那辆车的影子,但反应过来时,又觉得自己应该是看花眼了。
平复思绪后,边羽心里跟自己说,大概是这些天太紧张,出现幻觉了。
可他总觉得,有一双眼睛,正在暗处里牢牢盯着自己。
第84章
电视挂在墙上, BBC国际新闻正在播放,冷色调的字幕缓缓划过屏幕底部:
《2016年申海空难七周年:遇难机长之子状告波客飞机制造商》
主播声音清晰、冷静:“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2016年8月21日那场震惊亚洲的空难事件——申海富豪冼建与其私人团队在一架波客型号私人飞机上不幸遇难。”
画面切入当年事故空拍资料,烧焦的残骸散落雅米岛, 紧接着画面切换为一张旧照片——边至晖,身穿飞行服,眉目深峻。
主播继续解说:“如今,事故已过去七年。死者机长边至晖的独子,边羽,正在申海法院对波客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飞机存在致命飞控缺陷, 波客则坚决否认一切。我们连线波客公司代表——”
画面切换至波客公司总部前,媒体蜂拥而至。一名中年白人男性西装革履,对镜头说道:“我们理解当事人的情绪。但本案事故由飞行员操作失误引发, 与飞机设计本身无直接因果。”他面对镜头、面无表情,“公司已经在2016年通过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审查, 不存在任何隐瞒。我们有完整记录支持这一结论。”
网上关于这起案子的讨论沸沸扬扬, 全球各大媒体纷纷关注该事件,然而所有的新闻中,均只有边至晖的旧图, 而关于边羽的图片信息, 至今都是被保护状态。
不过在一些网民的只言片语中, 有人大约知道事件主人公边羽美得惨绝人寰,但全网扒不到一张照片,显然网络被人清洗过一番。
比起关注案情进展,竟然更多人在好奇边羽到底长什么样。
一般来说,公众事件的主人公若是有面临人身危险的可能性,最好是尽可能公开长相, 在公众面前多多露脸,提高自身影响力。在公众的监视下,事件主人公遭遇不测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简单来说,就是越多人认识边羽,便会有越多人关注边羽每日的状态,想除掉他的人就不好下手。
但这个事件又具有特殊性,“不可控曝光”比“公开亮相”更危险。
在这个阶段,一旦边羽露脸,他不再是一个抽象符号或“受害人之子”,而是变成了可以精准锁定的、可以被人用非正式手段处理的“关键人物”。
边羽现在出门,要戴口罩和帽子,恢复到了躲着镜头着人的状态。
下午,他的行程安排是去签署一份新证据核实的文件。
两天前,越文舟跟他线上联系。
越文舟简单关心了一下边羽的近况,跟着说有个新的证据,可以帮很大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