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两人也对伙计的态度不以为意,只问道:“你们这今日白银兑换黄金怎么兑的?”
伙计一听这个,脸上倒是带出笑来,这种兑换不比出售货物,他们是有手续费可以提的,而且谁领的客人谁就能分到这个手续费的一成,虽然不多,但也是意外之财不是。而且这两个客人不是换铜钱,而是换黄金,那赚得自然也就更高了。
“二位请随我来。”伙计客气的躬了躬身子,然后领两人往内走。一直走到账房的柜台前面,伙计对着里头喊了声:“吴账房,有两位客官想要办理兑换。”
柜台上面伸出一个脑袋,推了个牌子过来给两人看。只见牌子上写着:一两纹银兑换九百六十枚铜钱。
赵明亮客气的拱了下手:“账房先生,敢问今日白银和黄金的兑换比是多少?”
那个账房一听,把柜台上面的小门打开,伸出了个头问:“你们是要换黄金还是要换白银?”
“换黄金。”赵明亮回。
“十两五钱白银换一两金子,你们要换多少?”账房先生花白的胡子翘了翘,继续问。
赵明亮两人对视了一眼,方晴儿答道:“劳烦掌柜的,换三十两纹银。”
三十两不算少了,但是对银楼来说也不算多,他们贵一些的首饰,通常一件就要好几十两。因此账房先生和伙计的脸色都很正常,顶多是有些诧异这两人看起来衣着平平,没想到却还是有点儿家底。
两人用三十两纹银换了二两八钱的金子,方晴儿放进荷包揣进怀里,然后悄悄收到了小格子里头。
办完这件事,两人又去了一趟钱庄,钱庄的兑换比例和银楼差不多,十两四钱纹银换一两金子。方晴儿又用二十两银子兑了一两五钱的金子并四百二十枚铜钱。
其实本不必如此小心,但是方晴儿总是怕两边的金子有啥区别,因此干脆多跑了一趟,一次性弄好之后也好都拿给楠姐去鉴定。
如此两人原想办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剩下的主要就是找人加探寻消息。不知是凑巧,还是县城的分布就是如此,等两人转了两条街之后,虽然依然没有找到春秀夫妇留下的四叶草标志,却是看到了昨天苦寻不到的粮店,而且与粮店距离不远的街口,就开着好几个食肆和饭馆。
这条街上人不多,但是粮店可不少,两人举目望去,街道两旁的招牌和巾幡上,大部分都写了大大的‘粮’字,显见都是卖粮食的。不过这会子,却不是所有的店都开了,隔两家总有些店铺门掩着或是半掩着。
方晴儿还眼尖的发现了一个熟悉的标志,她示意赵明亮看,赵明亮认真端详了半天,点头肯定:是王二老爷腰上的玉佩纹路,正好是个王字的花纹。他上次取下那玉佩旁边的玉蝉要送给淑姐儿的时候,我注意到了。
第133章 猴子的收获
因为王家在红谷镇名声极好,两人跟王二老爷短暂的接触中也发现,王二老爷虽然是商人,但是并不像一般商人那么重利轻义,反而处事公道,待人温和,因此两人想着先跟王家的粮铺接触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要知道,这个价钱的粮食,道林县人民能不能接受得了他们不得而知,但是赵家村的人是肯定买不起的。
而如果不能在道林县补充粮食,那么接下来的路,赵家村人恐怕就要面对缺粮少水的困境,总不可能一直指望灶王爷显灵过活吧?因此,方晴儿跟赵明亮商量,最好的,当然是像楠姐说的一样,能彻底解决粮价问题。最最次,也要想办法让赵家村人能买到足够撑到下一个州府的粮食才行。
两人在王记粮店面前等了好一会儿,看到这家粮店是门一直掩着,没有打开的迹象。两人便先去这条街上其他粮店看了看。
然后两人就发现,开着门做生意的粮店,价格果然都是统一的:粗粮三十文一斤,细粮八十五文一斤。
不过跟黄竹镇不一样的是,道林县倒是没有限制粗粮购买的数量。因此,赵明亮他们观察了好一会儿,看到的基本都是来两个人,称上三五斤的粗粮,然后赶紧往家走。
两人看了半晌,还是没有发现身后的王家粮铺有开门的迹象,便想去附近找人打听打听。
可惜,还开着门的粮店自然是不会搭理他们的,而附近居民的门,无论两人怎么敲,要么压根就没人理,要么就是问了是谁之后就再不吭声。
最后,还是赵明亮拦住了一对正好从外头归家的中年人夫妇,以一个玉米面馒头为代价才得到了消息。
赵明亮谎称二人是王记粮铺掌柜的远房亲戚,前来投亲却找不到人,想探听掌柜的去处。然后从中年人口中得知,王记粮铺已经半个月没有开门了,至于掌柜的住在哪儿他们是真不清楚。那中年妇人小心的把馒头收进怀里,走的时候还叹息了一声,说王记的粮食质量好,价格也公道,可惜没能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