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住的地方还挺好找的,他们走过去时,几位师傅正在用一个竹帘在一个大水池里面做反复漂纸浆的动作。
天气比较冷,几位师傅的手冻得通红。
苏子前去问:“请问哪位是刘师傅?”
倒数第二个师傅站出来,“我就是,你们就是来学习古法造纸的吧。”
众人一起道:“刘师傅好。”
“你们好,时间不早了,大家先跟我来吧,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古法造纸的具体步骤。”
不跟大家寒暄,刘师傅把大家都带到古法造纸第一个工序的位置。
“这是?古法造纸的第一步浸泡,将收集的桦树皮去掉黑色的表皮,和猕猴桃藤一起切碎然后加入石灰浸泡,浸泡三个月。”
刘师傅一边说一边带大家来到第二道工序,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火炉,上面放着一个大锅。
“所有材料经过浸泡彻底变软后就是清洗,清洗干净就放到这里来蒸煮,蒸煮过后再捣烂。”
“第三步就是捣烂的纸浆倒入池子里,然后用一个竹帘,将纸浆全部捞起来,过滤水分,形成纸膜。”
一行人又来到覆帘压纸的步骤,这一步是将过滤好的纸膜取出来一张张平整的叠在一起。
上面还要用一个木板和大石头压紧,将水分全部挤压出来。
第五步就是透火焙干,将压到半干的纸贴到炉火边上,烘干后揭下来纸张就完成了。
祝平安惊叹道:“原来这就是造纸的步骤。”
张少卿表情透露着震撼,“就一张纸,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这也太复杂了。”
刘师傅的表情有些怅然若失,他叹了口气,“所以现在这个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跟我们学习,就我们几个老头子在坚持。”
“等我们百年以后,这些手艺就失传了。”
苏子好奇的问:“这个纸造出来的用途是什么呢?”
“很多博物馆修复古籍的时候都能用上。”
“做纸糊灯笼,书画,装裱都能用上。”
刘师傅的肩膀明显塌了下去,又瞬间挺直脊背,望着一众人道:
“大家现在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要不要自己亲自上手试试?”
众人点头。
从第一步开始每个人都上手学习,一直到最后一步。
看着薄薄的一张纸从自己的手里诞生,这种满足感用言语无法形容。
刘师傅将他们自己弄出来的纸送给他们做纪念。
“我也不知道这造纸的活还能做多久,你们节目组找到我说想学习古法造纸技艺的时候,我是很高兴的。”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造纸历史,这是我们的文化传承,丢不得。”
“希望节目播出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对这个技术感兴趣,每个愿意前来学习的我都会倾囊相授。”
“一定会的,刘师傅!”苏子斩钉截铁的说道。
第171章 白悠悠不对劲
“这些技术是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不可忘却的文明瑰宝,它供养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忘记它便等同于忘了自己的来时路。”
“我们会一直记得。”
大家望着苏子坚毅的眼神,这才明白她这一次策划的意义。
那句不会忘了来时路让所有人热泪盈眶。
原本因为水冷,冻得手指尖都疼而心有微词的祝平安一瞬间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
自这天后,录制的这两个月里,大家见识了许多快失传的技术。
去了江南地区学习制作羽毛风筝,感受它的飘逸之美。
辗转沧州学习制作盒子灯,见识了盒子灯精美的外部轮廓,内部点燃后有别于普通灯笼的奇特之美。
踏入湘省七江,学习感受炭花舞的绚烂多彩。
在南省学习绒花,惊叹古代匠人为满足贵族追求美丽的巧思。
扬州通草花,千年不谢之花,风靡了千年的顶级奢侈品,永生花之祖。
在龙凤花烛,苗族头饰,徽墨,荔枝酒,宣纸,油纸伞,夏布,龙泉印泥等非遗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觉得自己好像置身千年以前,以一个谦卑的旁观者纵观历史变迁。
看着这些曾经鼎盛一时的技术和工艺品,慢慢的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因为匠人生活难以为继,而慢慢的退出大众视线。
大家对传承人的遗憾,心痛和不甘心感同身受。
可大家又是高兴的,因为有人看到了这些失传技术的困境,因为此刻的他们成了这些失传技术的传播人。
而这次的旅行录制不只有学习这些非遗传承技术,该玩的景点也玩了,该享受的美食也享受了。
两个月录制下来,身体虽然累,但心里却是开心的。
最后一期录制完就到了元旦节,大家不想这么快分开,商议一番,全部齐聚小屋一起过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