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夫郎真不是国运之子(114)

作者:笑笑爱吃糖 阅读记录

天高云淡,往远处看,满眼金黄。

比人还高的玉米杆,金灿灿的稻穗子,一眼望去绿油油的藤蔓。

余南叶站在田埂上,看着一/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花生、土豆,心里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当天,他便组织村里人掰玉米,挖花生,土豆还可以再等等。

大丰收,余南叶给大伙儿放了一天假,大伙儿自发上工清点玉米,又把玉米送去镇上。

除了赵老板,还有其他跑商的老板找上门签订契书。

拉走一车又一车玉米。

满载玉米的牛车、马车,去了南州县,到了南州府,赵老板更是运往了天下脚下的都城。

齐蔺和周括已经在南水镇待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他们见到了陛下,并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他们接到壹的指示时,周括还以为自己眼花耳鸣了,不然怎么可能听到壹说什么,陛下让他们将这些宣传出去。

周括是个大老粗,不喜欢看冗长的文字,他从壹手中抢过好几页宣纸,只看了一眼就一脸怀疑人生。

倒是齐蔺一点点看了起来,越看越发明白陛下为何会继续留在这里了。

原来陛下找到那人了。

齐蔺有些好奇,很想去见一见对方。

不过他知道陛下不想让他们这么早相见。

齐蔺收回思绪,慢慢读起纸上内容。

随后他将信纸放入灯下焚烧,对壹说:“我清楚了,稍后就去办。”

壹不擅言语,闻言点了点头,消失在雅间里。

周括有些不解,他摸着后脑说:“陛下和这个叫余南叶的关系是不是太好了?”

他们来镇上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他时常能看到陛下护着一名少年。

就算那人救了陛下,陛下什么身份,也犯不着如此对待那名少年。

齐蔺全当没听见周括的牢骚,叫来自己心腹,把陛下吩咐的事安排下去。

距安排下去已过好几日,南州府城最大的酒楼里,说书先生声情并茂讲述余南叶的故事。

在说书先生的讲述下,余南叶乃神农转世,出生于村户人家,从小善耕。

他种出来的菜颗颗饱满,后来父母离世,年幼的余南叶独自生活,终于攒够赶路的银钱,不远万里来到南水村,投奔亲戚。

哪怕是在南禹国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种子经他之手,都能摆脱噩梦,生根发苗,枝繁叶茂。

按照陆柘景的意思,一定要狠狠夸余南叶。

不仅说书先生夸,还有好几位有名的大师,为余南叶写话本。

书肆一上新余南叶的话本,就被人疯抢一空。

九月底,花生和土豆也熟了,十亩地的花生和土豆被运往县城、府城。

有关余南叶的话本也从府城流传到县城,南州县的几家书肆《南语传》卖得最好,其他的话本都要排在这本话本后。

有在县学读书的书生回乡时,特意从县城书肆里买了《南语传》回镇上,和曾经的同窗交流,下意识谈论起《南语传》。

这场文人雅会中就有张翰墨。

张翰墨在镇上学堂读书,上个月家中来信,说有县学的夫子来村学教书,让他辞了学堂回村学读书。

然而夫子这边受益他良多,他不能做那等良心狗肺之人,便一直没回村。

此时听昔日同窗所言,越听越觉得奇怪。

这人口中之人怎么越来越像他们村的余南叶?

张翰墨忽然觉得自己是该回村看看了。

余南叶对此毫无所知,他只知道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99章

自陆柘景消失在朝野已有半年, 据齐蔺和暗子那边传来消息,以端王为首的党羽似乎等不及了。

端王想名正言顺上位,要么找到帝王遗物, 要么就是传国玉玺。

他手上只有证人德元。

一个小太监的言辞难以服众, 甚至还会有大臣将罪名扣到德元身上。

一个小太监死了便死了, 但若是毫无作用, 便白费了他先前一番布置。

端王暂时没弃了德元这颗棋, 而是琢磨如何让读书人推崇自己, 百姓们亦拥戴他。

如此只能依靠他的好岳丈帝师了。

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举兵冒险, 得位不正, 以南禹国如今得形式, 只会动摇民心, 让他背负千秋骂名。

当然他也可以拿几年来花草树木停止生长做文章。

这些年当今陛下实施各种补救,赋税一降再降, 每月未成婚的乡村姑娘有三四十文补贴。

这几年的弃女婴现象一降再降。放在从前几代皇帝身上,他们想都不敢想。

哪怕时蔬难求,百姓们对当今天子也无怨念。

少数知情/人怨恨那个给陛下下魇术的人。

这几年忠心陛下一派的大臣们, 不竭余力地找寻是谁给陛下下的魇术。